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营者》2001,(7)
职业经理突然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没有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经理,就没有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有人说,中国的职业经理是"小姐的身子俾奴的命。"从广东等地的现实来看,职业经理人与企业老板特别是民企老板的"蜜月"都很短。确实,在一个缺乏"信用"的社会,职业经理的热,有点儿像是在发虚热。有可能,我们还没有进化到那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经理毕竟是企业进步的必由之路;就我们的眼界来看,成功的范例也越来越多。这里选编的几位企业界人士的讲话,就是从老板、经理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其中不乏真挚的语言和认真的思考,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中,不解的情绪、不同的声音时有发生,有的来自企业的内部,有的来自于企业的外部。开始,在企业处于困境之中时,有人说“光喊口号有啥用,把东西卖出去才是真的。”后来有人说“企业是生产产品的,搞那些‘花架子’劳民伤财,没有!”现在又有人在说我们是“作秀”,是“炒作”。  相似文献   

3.
言论     
《企业研究》2006,(5):5
如果有人问,目前支撑中国经济相当比重的加工业、制造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者是谁?肯定会有人说.是私营老板.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制造型企业.而没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民工的功劳。今天,当再一次的“民工荒“在浙江宁波、丽水、衢州抢滩登陆时,  相似文献   

4.
《中外管理》2013,(11):82-84
无数企业雄心万丈地启动了绩效管理,但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绩效管理几乎成了企业的雷区。原因何在?再也没有如绩效管理一样让人看不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一边是深信不疑的专家和HR们,另一边却鲜有成功案例。老板说,中国企业的文化就搞不了绩效管理,是HR们引错了路;HR们却说,是中国企业文化里的“老板”就搞不了绩效管理,他们带错了队。  相似文献   

5.
缘心 《中外管理》2006,(4):117-117
在中国企业界,“内部对手”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夸张一点地说,几乎每个大企业,都能培养无数的“小老板”。原因就在于,那些真正“悟”出了道的下属,都希望出人头地、封疆裂土。再加上中国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普遍不强,模仿与复制的难度较小,给“内部对手”的大量出现提供了萌芽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企业导报》2005,(3):30-31
铸久置业成立于2000年,具有二级开发企业资质。它没有可以夸耀的历史,也就没有太多的光环笼罩,因此也就少了一份虚华,多了一份务实,一直保持着自己稳健的步伐,公司多次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依法纳税先进企业等称号。铸久置业的领军人物彭斌,谈吐温尔雅,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到一种魅力。有人说他是老板,也有人说他是教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正在形成一支职业经理队伍.他们既不是"老板",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高官",他们是在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企业真正的经营管理层,是主导企业的重要力量.房地产职业经理是以经营管理房地产企业为职业,在企业中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经营权和管理权,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和增值责任.目前在房地产业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活跃着一批呼风唤雨的职业经理;一些著名企业如万科、华远、华润等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经理团队.但从整体上说,我国房地产职业经理的现状并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8.
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沙漠。我们认为“文化”应该是:被预先确定的、更深层次的、并由组织成员分享的基本假定和信念。它是不以精确方式运行,且被限定在一个“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基本框架内,并且流行的一种组织观点及氛围。笔者认为,企业老板个人文化直接影响企业文化,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当企业文化不再适台企业发展趋势的时候,需要通过改变老板的个人文化来改变企业文化。 老板的“主观世界”是企业文化 一个健全的自然人有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概括称之为“主观世界”)。而一个企业的“主观世…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中国文化的宫本位所致,大多数老板都是属于那种喜欢“下命令”的老板。对企业里的员工来说,老板总是认为:“企业是我的,你是打工的,我是老板你要听我的!”。总认为是自己给员工锻炼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我发给你工资,你给我做事,天经地义。压根就没有想过是员工和老板一起创造顾客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其实,  相似文献   

10.
“主业+投资”热的背后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选择“主业+投资”模式?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必然选择?实际上它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企业界包括我们商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一个话题: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个死结,讨论很多年没有结果。有人说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人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目前比较成功的企业,大多数经历过多元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2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新闻厅名企汇聚、掌声雷动。由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经理人促进会(香港)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职业经理人“魅力奖”在此揭晓。获得“中国企业具有影响力职业CEO奖”、“中国企业具有执行力职业经理奖”、“中国行业优秀职业经理奖”、“中国企业具有敬业力职业经理人奖”四个奖项的获奖企业代表共计50余人登上了领奖台。  相似文献   

12.
《湖南房地产》2007,(11):50
有人认为,只要“政府管好政府的事,市场管好市场的事”,政府就具有了正确的角色定位。但笔者以为,从市场经济的实质来看,从中国转型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政府正确定位应当理解为“政府管好政府的事,企业管好企业的事,社会管好社会的事!”  相似文献   

13.
韩锋 《企业文化》2010,(8):48-50
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是白手起家草根出身的老板。这是中国企业老板里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也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最容易犯错误、走弯路的群体之一。他们容易犯错误、走弯路的原因一是自身的局限,比如性格、视野、眼光、格局、知识、出身等的局限;二是民营企业行业本身是朝阳行业,本身就不成熟,可“拿来主义”的不多,没有成熟的模式和模板可以拷贝,  相似文献   

14.
营销管理到底“管”什么呢?有人说是终端管理.一切营销管理都要围绕终端展开.没有终端销售就没有一切:很多人说.营销管理是管销售团队,所谓管理的重心就是“管”人:也有人说是管理渠道商(经销商.代理商.二批商等).认为经销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中国“地大物博”.没有经销商怎么能很好的辐射控制全国市场呢?!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少技术精,经营好,效益高的企业和集团公司,而从整个国有经济来考察,企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低水平引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低水平趋同化和不合理状态,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制改造中,有的地方和部门采取“装口袋”、“归大堆”、“拉郎配”的办法,要求优势企业带个困难企业,把资产重组变成了“扶贫”、“救济”、“消亏”,结果不但亏损企业没有新生,反而使优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出现了有人说的“十个集团九个空,还有一个不成…  相似文献   

16.
关于品质问题历来就有诸多论断,有些相当精辟。有人说“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有人说“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也有人说“品质是先进的技术加科学的管理”;还有人说得极其人性化,如“品质在我手中,顾客在我心中”等等。所有这些论断都没有错,但是在我看来,品质只是习惯而已,或者说品质是文化,因为文化的外在表象就是行为习惯。略略回顾品质发展的百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在品质管理的哪个发展阶段,不管技术是否成熟,管理理论是否科学,都不会缺少品质卓越的产品。可见,技术、设计、制造、管理虽然存在关系,但品质的卓越却并…  相似文献   

17.
怎样识别优秀人才? 企业老板对人才都有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不论在企业的哪个发展阶段从不排斥人才,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优秀人才以及一群优秀人才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也有很多企业老板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老板因为赏识某个人的文艺才华就将其安置在企业中,做的工作也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的事;也有因为老板曾经有过兵戎生涯,对退伍军人就格外信任并在企业中大加重用;还有些企业领导在外部社交中结识一些管理学者,钦佩对方广博的知识面和对管理的独到见解,就邀请到企业中作为自己的智囊,担任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8.
资讯     
给职业经理人空间职业经理人才能给企业以回报贵刊第六期刊登的《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并非一道难解的题》,我觉得对中国民营企业很有指导意义。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创始人一方面渴求职业经理人,一方面又对职业经理人不完全放心,这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通病。其实中国那句古话说得很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核心问题是信任问题。老板要明白职业经理人能够为公司贡献什么,职业经理人也要清楚公司能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什么,竭诚合作一定可以共赢。我们公司由于是多元化的发展思路,目前几乎每个产业都由职业经理…  相似文献   

19.
打工的企业多了,基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凡在人事管理上极其粗放、人员如走马灯一般流动的企业,十之八九是那种苟延残喘的烂公司。常听打工者们议论说某某单位很正规,我想这“正规”二字,从打工者的角度说,正是他们心中的圣殿;而从老板的角度说,却有着“力所不能及”和“能为而不为”的区别。就整个社会的用人现象来看,企业员工与老板真正融洽的并不多见,而浮躁导致的各种矛盾却层出不穷。如何认识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的症结在于以下几点:(1)用人上的浮躁来自劳资双方,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老板。一般来说,在老板与员工…  相似文献   

20.
原野 《中外管理》2004,(7):82-83
就如同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样,老板与经理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总是各说各的理。于是,有关企业变革失败的不同版本的故事也就只能在“剪不断,理还乱”的过程中.一遍遍地演绎着。但无论“公理”抑或“婆理”,对于那些准备变革或正在实施变革的企业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本刊邀请了管理学者、咨询专家和企业家,共同围绕此案例进行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