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涛 《中国拍卖》2017,(1):20-21
拍卖是最传统的处置方式 传统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叫做清收,经诉讼后的不良资产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处置,拍卖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是最传统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方式。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不良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问题,提高不良资产的盈利性,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我国先后设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产证券化也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本文阐述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拍卖》2017,(1):18-19
在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宏观经济战略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拍卖》杂志承办,召开了首届2016中国拍卖“不良资产拍卖与投资”法律论坛。当前正处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拍卖行业正在不断创新拓展业务范围,抓住本轮不良资产处置潮带来的机遇,如何将拍卖业务扩展到金融不良资产,乃至其他不良资产处置,将成为拍卖企...  相似文献   

4.
《市场论坛》2006,(11):F0003-F0003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主要业务是接收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并陆续收购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还承办了财政部和中国建设银行委托的资产处置业务。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有:收购并经营金融机构剥离的本外币不良资产;对所收购本外币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本外币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财务及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接受委托,从事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机构关闭清算业务等。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严重影响金融安全与金融秩序。为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对这些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配置,处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由此为评估领域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同时也到来了新的挑战。除了物权股权处置的评估类似于以往的资产评估以外,多数是对债权的评估,而对债权评估目的国内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评估中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经济下行叠加供给侧改革推进,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不良贷款资产处置压力越来越大,但传统的处置方式一直存在折让利益过高的问题。一些现行的法律框架使得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面临诸多障碍。不良资产的成因形态各异,单一手段和方式不能完全实现处置目标。银行要加快创新思路和手段创新,提升处置效率。本文分析了当前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环境,分析了市场现状和主要模式,提出了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创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良资产"第一拍"、摩根士丹利、海归,这些响当当的字眼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经济纠纷。 一年多来,摩根士丹利与KTH围绕中国首笔不良资产拍卖发生了一系列经济纠纷。该项不良资产交易涉及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首次拍卖的108亿不良资产。这一开创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的先河的交易带来了摩根士丹利与KTH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纠纷。KTH一年前开始在世界多地法庭状告摩根士丹利  相似文献   

8.
马理 《商业时代》2005,(27):20-21
恰当的价格是公司资产并购重组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应用于国有不良资产定价的局限性,主张用竞价的方式、用市场的力量来发现国有不良资产的价格。同时列举了六种主要的拍卖形式,认为应从补偿收入、成本比较、风险偏好、防止串谋等方面来相机抉择并购重组的占优策略。  相似文献   

9.
洪耀忠 《商业研究》2001,(9):118-120
1999年随着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相继成立,债转股方案迅速在全国展开。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在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即债转股后股权如何退出的问题。股权退出的必要性、退出的条件、退出的途径以及退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再行对外处置拍卖不良债权,在这一处置过程中,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处置过程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我国应增强金融资产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扩大信息发布面,向外界披露交易的实际过程和有关细节;为不良资产买受人设定债权实现限制条款,停止衍生利息的计算;赋予债务人优先购买权,为买受方设定受偿时效;设定买受人最高利润额,以此来防范金融不良资产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罗芹 《中国商人》2023,(4):138-139
<正>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地方中小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增长。因不良资产成因复杂、处置手段有限、处置资源匮乏及处置成本高等原因,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承受着巨大压力。如何破解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困境,对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  相似文献   

12.
不良资产管理的处置策略包括对不良资产本身的认识、运行机理的把握、处置手段和时机的选择、处置过程中道德风险管理等多项系统性的内容。不良资产处置包含着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两个方面。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手段进行比较分析以决定最优处置手段。不良资产处置中需决定最佳处置时机,同时需考虑处置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不良资产是国家金融体系的五大“累积风险”之一,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对国家的金融行业来说是极大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资产质量对于金融体系也至关重要。如何减少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累积、处置现有不良资产是国家、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深度剖析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问题,反思原因,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制度的完善,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金融体系风险。  相似文献   

14.
陈华 《商业研究》2003,(12):86-89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是商业银行用以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新手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由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波  胡华安  刘辉 《商场现代化》2007,(20):375-376
本文通过对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予以了总结和探讨,认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宜早不宜迟,政府的支持,完美的法律,加快银行改革、多元化处置手段等因素是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保证。国际上各国根据具体国情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这些经验予以粗浅的总结,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对转轨时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就当前证券化遇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成果对加速商业银行改革,支持国有企业脱困,乃至协助整个中国的金融深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主要有诉讼追偿、资产重组、债权转股权、多样化出售、资产置换、租赁、破产清偿等,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并面临市场问题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拍卖》2008,(5):106-107
公司简介我公司于2003年8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2005年以来连续成为山东省政府相关部门指定的公物拍卖机构和资产拍卖机构;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指定国有不良资产处置机构。2006年被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授予 AA 级资质企业,被山东省政府相关机构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历年被山东省拍卖行业协会评为"拍卖企业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该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本文从介绍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入手,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产权制度改革,避免新增不良资产的出现是对不良资产顽症的根治,发展民营银行是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有效途径,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转型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黄英伟 《市场周刊》2005,(45):48-49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涌入,股份制银行迅猛扩张,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这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过高,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竞争力,有关专家指出:能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最大威胁的是由银行坏帐形成的金融隐患。快速有效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为此,为了中行、建行的重组上市,有了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但这次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所收购的不良资产是商业化收购。笔认为,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快速、有效处置好这次商业收购的不良资产,必须确立一个新的指导思想、把握好几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