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新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罚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的修改对职务犯罪主体又有了新的界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经过司法实践又将国家工作人员纳入犯罪主体范畴.  相似文献   

2.
<正> 某国有企业的厂长贪污公款12万元,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而某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因侵占该公司财产12万元,其情节与上述国有企业厂长基本相同,事发后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同样是非法占有12万元财产,为何一个判处10年有期徒刑,另一个则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呢?其根本原因是二者的身份不同。根据刑法的规定,在某类犯罪中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情节相同所受到的处罚是不同的,这是我国刑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国家公务员。还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实施犯罪行为后也按国家工作人员来对待。这些人当中,一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适用缓刑产生诸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不少争议.据某基层检察院统计,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该院向法院提起公诉的50名职务犯罪被告人中,被判处缓刑的多达34人,占68.7%.分析表明.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缓刑适用率都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比例,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案件适用缓刑的比例在60%至70%之间,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案件的适用比例则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4.
高佳 《上海企业》2010,(4):72-74
国企“一把手”的职务犯罪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贪利性职务犯罪。即利用职权牟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二是擅权性职务犯罪。即滥用职权,危害国企正常管理职能的犯罪,如滥用职权罪等。三是失职性职务犯罪。即在职务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利益损失的犯罪,如玩忽职守罪等。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反腐败的目光聚焦于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部门,而往往忽视了广大农村基层。由于天远地偏或者“一手遮天”,村级腐败更具隐蔽性,其危害性同样不可小视。贵阳市乌当区新庄村以村支书为首的11名涉案人员中,还有村委会主任、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出纳、会计、村民组长、工程队长等人员,村、支两委班子几乎全部落马,“抱团”腐败涉案金额竟然上千万元。日前,该村腐败案涉案人员分别被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等罪做出终审宣判。原村支书胡绪文作为主犯,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其余人员分别被判处1至10年不等有期徒刑。这一案件涉案金额之大,作案之猖狂,令人震惊,深刻暴露出村级职务犯罪的预防和遏制存在诸多盲区,亟须引以为戒,创新思维,创新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村干部犯罪的条件和土壤。  相似文献   

6.
《大众标准化》2010,(12):59-59
<正>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单独列明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修改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条件,强化了刑法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草案增加条款规定:"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  相似文献   

7.
金融职务犯罪趋势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严格来说并不是刑法中规定的概念,它是一个类罪,是某些具有职务关联性犯罪的概称,是一种严重违背职责的行为。金融职务犯罪作为其中一种,是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利用职务便利,或滥用职权以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公私财产所有权或者国家对职务活动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处罚的行为。它主要有贪污、职务侵占、受贿、挪用  相似文献   

8.
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否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共同实行犯,两者构成的犯罪如何定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的难题,在对肯定说、否定说、折中说加以剖析的基础上,赞成折中说,并提出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行犯构成的犯罪应该以实行行为说为基础、(更)特殊身份说为补充的定罪标准.凡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行为的,应一律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共犯定罪;而利用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实行行为的,则按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共犯定罪,但在既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实行行为,又利用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实行行为时,以特殊的身份说为标准,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共犯定罪.  相似文献   

9.
报复与陷害罪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实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报复陷害罪的主要特性有四点:(一)犯罪的客体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即打击报复的对象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或批评人。(二)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  相似文献   

10.
梁晓杰 《活力》2009,(9):69-69
一、问题的提出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涉林渎职犯罪中的滥用职权与玩忽职守两罪的立案标准的分析,就司法实践中如何进行立案标准的选择适用加以解说。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管理、 支配公共财产、 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 谋取私利、 侵犯公共利益的高层次、 高智商犯罪,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 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腐败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对经济建设和政局稳定起着破坏作用,使国家和人民身受其害.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执法办案,分析职务犯罪原因及其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2.
赵红霞 《西部财会》2007,(10):41-43
审计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放弃行使职责从而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及其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致使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近年来,审计人员职务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社会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出发,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从源头上预防审计人员职务犯罪,成为摆在审计系统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企业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是企业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和以权谋私的表现,是最为严重的腐败形式.如何惩治职务犯罪和有效预防企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利民  王俊峰 《活力》2011,(11):86-86
被迫行贿.是指行为人为谋取某种利益被勒索而不得已给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公职人员已财务的行为。它是行贿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由于其行为的主观动机和目的性不同,因而在认定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被迫行贿,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上不存在有意腐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公职人员的犯罪故意。而是受客观环境和条件所迫而实施的行为,故不能构成犯罪。另一种认为:被迫行贿在客观上起到了腐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公职人员的作用,侵害  相似文献   

15.
郭娜娜 《活力》2011,(6):87-87
职务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其特征在于犯罪主体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牟取非法利益的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犯罪行为,其危害尤甚。本文试着从该犯罪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腐败形式。它完全背离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严重危害国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廉洁性,侵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是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部门的的重要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政府制定实施的防止工作人员贪赃枉法制度体现了国家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尽心为社会服务的立法宗旨。独具特色,功效甚大,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工作人员的任用。在新加坡,一个人要成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录用考试和体格检查。其检查合格者,还要接受国家严格审查。国家对这些人将详细调查其有无犯罪前科以及日常交往的人员状况,家庭情况,个人爱好和社会背景。只有经审查合格者,才被国家正式录用。对于任用人员的审查,不仅局限于其有无犯罪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渎职罪,是指周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涉林渎职犯罪中的滥用职权与玩忽职守两罪的立案标准的分析,就司法实践中如何进行立案标准的选择适用加以解说.  相似文献   

20.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是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教育、制度、监督三者都是预防和惩治腐败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是遏制腐败发生、发展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