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策大方向的"不变"和具体措施的"微调",都指向了2010年乃至整个"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题词——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毕竟,经受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已经认清一个现实:改革开放前30年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无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改动内涵发生重大变化,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新表述,蕴含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本文系统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演进过程,阐述了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提出了建立幸福指数评价指标、建立责任政府、明确政府的责任目标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发展,要从“保增长”为首要任务,转变为“促转变”的发展重点,即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保增长中促转变,在求转变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名岷  企文 《走向世界》2007,(13):28-30
中国"十一五"规划首度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其中两项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任副组长.节能减排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成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实现“九五”计划和未来十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已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重要的方针指南和政策举措。但在实施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并及时加以解决。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单兵独进”,经济体制的转变“欲说还体”。在“两个转变”的实践进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级政府、各部门研究得多,抓得紧,而对经济体制的转变则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应有的  相似文献   

7.
王兵  朱宁 《南方经济》2012,(6):100-1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工业作为"中国奇迹"的主要驱动力,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密切关注,高速经济增长背后日益恶化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揭示出低效的产业结构和滞后的发展方式,而这又显著体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提出了明确路径,其中有两条就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就是环境Porter假说中所追求的"双赢"格局——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率.因此"双赢"发展将不可避免成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中渴望实现的良性循环趋势.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07,(12):10-11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加丰富,也是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发展,要从"保增长"为首要任务,转变为"促转变"的发展重点,即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保增长中促转变,在求转变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10.
蒋勇 《科学决策》2006,(3):56-5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十一五”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1.
江城子 《新财经》2011,(10):22-23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上升,已成为全球"最中心"的贸易国。同时,IMF指出,中国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有助于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以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转变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通过从高速向"中速"增长的模式转化,努力实现政府从"经营型"到"服务型"的历史转型。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们不再简单地以提高经济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一、经济转型对审计评价模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好"和"快"次序的变化,蕴涵了深刻的意义,它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反思中国多年"又快又好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在十多年的"又快又好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却是粗放型的。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角度,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的不安全因素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安全增长;环境服务和舒适需求要求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这类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评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出发归纳学者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弊端的分析,接着转向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与对策的阐述,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战略转型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本文发现目前的研究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支撑,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体制和发展战略方面的认识及"处方"上尚存在尖锐的分歧,因此未来的研究亟须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并对相关分歧展开更深入的辩论。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角度,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的不安全因素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安全增长;环境服务和舒适需求要求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这类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四个着力",指明了今后十年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所在,而创新驱动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的新征程中,创新驱动已成为浙江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和使命。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入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难点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近期指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通胀既是一个短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长期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经济增长和通胀,更是未来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