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信息熵的济南市城乡用地结构及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分布,需要了解其动态变化,信息熵的演变(1996-2003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演变规律,信息熵在空间上的分布可以反映区域土地的分布,因此利用信息熵对济南市城乡用地结构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城乡用地结构的有序性呈下降趋势,用地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外围有序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将经济学中用于表示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到了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利用黑龙江省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分布比较合理,地类分布符合地形、地貌特征;林地面积比重大;其次是耕地;园地面积最小。空间上,未利用土地、交通运输用地分布较为分散,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耕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农用地、园地,其他土地离绝对均匀线远些,牧草地在全省分布极其不均匀。通过分析各类用地的集中和离散趋势,可为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对1990~2001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全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0.47%;土地利用程度由1990年的228.32增加到2001年的232.50,并由位于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域的小井峪乡向外围逐渐降低;耕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重要度下降,耕地降低最多,由53.23%下降到44.86%;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重要度增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幅最大,由35.03%增加到46.12%;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度随时间增加,由1990年的0.110变化到2001年的0.117。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城乡统筹的重要生产要素,如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运用多目标规划法,根据2003—2012年统计信息及数据,分析唐山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为目标,构建唐山市土地优化配置模型并应用到预测未来土地资源规划与利用中。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唐山市土地资源配置方案为:在经济发展方面要逐步减少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大力开发利用未利用地和河流水面中的滩涂等;在生态方面应加大开展植树造林种草,重点增加林地用地面积;在社会方面应该在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Fragstats 4.2景观指数和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分析山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是土地类型中转移量最多的,主要转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土地类型的增加量依次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耕地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分布相对单一,主要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复杂地形导致该分布集聚性一般,分离度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滨州等市,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大,因此聚集度一般;城乡工矿用地斑块密度最大。生境质量空间冷热点分布主要由地形引起,热点呈现“两主两次+黄河三角洲”,两主热点主要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次热点主要分布在微山湖和五莲山区域,最后为黄河三角洲。鲁北、鲁西平原为生境质量冷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形理论的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分形理论的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和形态维数,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对2010、2015年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县域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以巫峡镇为中心向四周衰减,凝聚态发展趋势明显,但空间形态愈加不规则,稳定性减弱;乡镇尺度上,一些乡镇农村居民空间结构不紧凑,相互关联程度有待提高。今后可通过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优化空间布局;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用地自然历史特性开展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资源分配及土地利用合理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复合利用能够满足节约集约用地需求、产业结构转型需求、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等。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通过文献回顾法对现有土地复合利用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明晰土地复合利用的源起与演进,从公共交通用地复合利用、公共服务用地复合利用、产业用地复合利用、乡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和耕地复合利用等不同维度分析我国土地复合利用的相关研究;从理论、概念和实践层面总结国外土地复合利用模式,指出土地复合利用研究方面存在土地复合利用的内涵尚未统一、理论研究不足、研究尺度局限、顶层设计薄弱等问题,未来要重点关注土地复合利用政策工具设计及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城乡接合部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分布的包括部分城市建成区和部分乡村的自然与经济交合地带。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接合部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土地的潜在价值和支撑作用日益彰显。加强城乡接合部土地特点的研究对科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资源潜力、推进城乡接合部土地一体化管理与开发利用、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价格体系、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划定城乡接合部边界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实地(河北省邢台市)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与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目前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对我国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不合理、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缺乏足够认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耕地边际化现象严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生态效益低下及乡村土地配置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基于对土地效益评价与我国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状况的深入分析,该文认为应从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对于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现象进行整改,例如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进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规划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用地及农业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的社会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与特色旅游业促进土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景观特征、人口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关系四方面选取指标,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交错带地域进行识别,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城乡交错带空间格局、用地构成和用地结构三方面对沈阳市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演变规律。该研究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规范城乡交错带土地管理与开发、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有利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编制和实施;综述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对我国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还未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研究视角上,多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理性发展”等方面应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现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空间模拟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传统的规划研究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急剧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统筹城市产业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2009年和2014年内江市城乡结合部的四合乡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其一级地类分维数、数量及空间分布变化。[结果]四合乡土地利用数据具有分形特征, 2014年与2009年相比,分维数值由1267~1612缩小至1170~1463,除园地外,其余地类分维数值均呈下降趋势,各土地类型轮廓更趋规则; 5年间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快速更替,面积增减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大量减少,交通、建设用地明显增多,园地、林地、水域缩减较少,其他土地类型有少量增加。[结论]在乡镇尺度上,城乡结合部受其区位和城市布局共同影响,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侵占,造成农用地减少; 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亦有耕地被撂荒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1986年起,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实施以来,经过各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的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规范用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特别是近两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相似文献   

15.
"增减挂钩"操作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称增减挂钩),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制度,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意义重大.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以来,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相继提出并试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人地挂钩政策(以下简称两个挂钩),这是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是破解"两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区分清楚两者关系,对实施两个挂钩政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个挂钩的"同"与"异" 基本内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增减挂钩的实质是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是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的一种特殊土地整理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又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的稀缺资源,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瓶颈问题。本文以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为视角,对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土地管理创新试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三项试点在实践中既能落实农业耕地保护制度,又能破解建设用地瓶颈。土地管理创新试点若作为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式制度运行,尚需进一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完善相关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利用具有问题诊断、现状分析、模式评价和政策指导的评价方法分析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西宁市西部开发以来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其优势在于从机理上考虑了评价对象具有多因素和系统性的整合性,指标值计算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评价结果数图结合;(2)单项指标显示,西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因素,即属于经济驱动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的增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不大;(3)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前阶段的增长速度慢于后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结论:西宁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应通过增强新增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绩效,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供应缺乏、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格局,确保城乡发展用地以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本文从土地价格、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和土地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城乡土地一体化利用的影响与作用,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成为建设用地重要的供应源.本文从小城镇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及动态变化原因,开展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