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重庆中长期人才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将重庆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而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做出的"314"总体部署又要求重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并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扎实地推进人才工作,才能实现重庆由农业直辖市向城乡一体化直辖市转型。结合重庆市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规划方向,提出了重庆建设西部人才高地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中央首次对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给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对重庆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为案例,构建地区发展定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影响和制约因素,详细阐述重庆未来发展的五大定位:经济上成为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和商务之都;城市上建成西部最大最强的绿色城市群和基础设施网络;开放上建成西部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高地;生态上建成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之一;社会发展上建成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示范区。基于市情分析、发展阶段判断以及战略定位,重庆十二五战略目标可概括为三个率先,即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西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4.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回顾 2007年     
《今日重庆》2010,(12):76-81
2007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寄语重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重庆经济》2007,(4):1-1
当前,重庆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重庆的同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重庆直辖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寄语重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未来发展定向导航,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当重庆按照中央要求开启新时期发展改革新航程之际,  相似文献   

9.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继美国硅谷、法国拉德方斯、日本新宿、新加坡等之后,重庆已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和最佳时机,而作为重庆政治中  相似文献   

10.
陈与 《重庆与世界》2013,(12):12-13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重庆肩负重要使命 9月21日到23日.在重庆召开了由科技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3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正在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具有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成为吸引科技企业和人才的优惠政策“洼地”。  相似文献   

11.
张艳 《特区经济》2010,(11):203-204
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重庆,成都,西安的发展现状比较,阐述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的比较优势,并提出重庆在发展中所应采取的措施。重庆要以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为契机,迅速成长为长江上游及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通过三省市的合作达到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使得极核作用不断强化,提高西三角经济区活力。  相似文献   

12.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核心,其实质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由重庆城市群、成都都市圈、成内(遂)渝经济带、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城市群组成的成渝城市集群。文章在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增长极的背景下,对该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以便更好地实现它的战略意义,促进西部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梅宝林 《特区经济》2012,(8):180-183
重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说明重庆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中国西部经济的增长极,在西部大开发中,重庆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庆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选地,通过重庆可以带动整个西部开发,缩短沿海与内陆的贫富差距,成为实践"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科技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战略意义,揭示重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李晓丹  吴杨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2-125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爱华  姚英杰 《特区经济》2006,(12):160-161
跨国公司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产业集群为实例,区分跨国公司参与产业集群的不同方式,主要从集群根植性和集群升级两个角度,按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和成熟时期两个阶段,运用生命周期、市场供求关系、增长极及价值链等相关理论,来讨论跨国公司对于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诱因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旭东  陈姣 《特区经济》2009,(12):169-171
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把握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开发出更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把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新型旅游产品,要想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对其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询问采访的方式对重庆红岩沿线的旅游市场进行了调查,在对144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旅游者行为特征和旅游市场消费特征以及游客对重庆红色旅游产品的反馈意见,剖析了重庆红色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笔者希望本项研究能丰富重庆红色旅游理论,有助于重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行业专长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我国三大产业群的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具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确实能够更有效地约束正向盈余管理,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但对负向盈余管理的约束效应并不明显,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风险和诉讼压力是不同的,负向盈余管理较少受到监管机构的关注且容易屈从于客户的压力。因此,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和审计独立性,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外部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杨孝海 《乡镇经济》2008,24(3):43-47
四川省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既无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无区位优势,但近几年来该县坚持不懈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已逐步由一个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成为川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洪雅经验充分说明,在运用增长级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正确选择推进型产业,依托当地优势和创新能力形成推进型产业;且县域经济完全可以通过资源“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依托集聚一扩散效应,加快县域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玺 《今日重庆》2021,(2):42-45
2020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年过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川渝两地形成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