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锐 《新经济》2004,(7):42-43
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几乎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一直保持着十分亢奋的态势。资料表明,从1978年到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412.7倍,年均名义增长28.5%,实际增长23.2%。但这种情况在最近出现了反转。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这种让有关监管部门乐意看到的好势头同时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则祥  卢亚娟 《经济问题》2003,(11):56-58,63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须采取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相似文献   

3.
郭友群 《经济论坛》2003,(11):10-11
一、巨额银行存款背后隐藏的问题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我国本外币居民储蓄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表面上看,它似乎说明:一是证明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确实不错,二是表明中国国民的富裕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则会发现数字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1.消费需求不振,市场销售疲软,降息的政策效果日渐式微。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居民消费的增加赶不上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导致储蓄的较快增加。消费需求不振和居民储蓄存款猛增实际上是“一枚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大幅度上升。尽管1990年两次调低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增长势头不减。截止1990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000多亿元,比1989年增长36.7%。对居民储蓄存款上升的原因及其效应进行客观的分析,并进而正确地引导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对于稳定经济,充分发挥储蓄的调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储蓄存款上升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投资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运用1979—2009年的宏观数据,从国内市场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投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产出对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影响却并不显著;而对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来说,除利率变量之外,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与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国与浙江省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等因素会对投资需求的形成产生潜在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进  周静 《经济论坛》2004,(14):14-15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持续增长。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已达到10.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18%左右。而且,在增加消费率、降低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仍越来越强烈,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忧虑。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以便采取有的放矢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储蓄存款能否有效向消费、投资分流,不仅取决于利率,还取决于诸多非利率性的因素,如社会保障、收入状况、消费状况、市场态势、投资渠道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体系完善,非利率因素的影响较小,货币当局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价格,可有效促使资金流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加之特殊国情,决定了非利率因素对储蓄存款分流有明显的影响,这些非利率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主要是收入、消费占全体居民的大部分的城镇居民)的各项保障由国家统包,个人对未来保障…  相似文献   

8.
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储蓄存款,它就象一头“笼中虎”,圈在笼中怕养不起,放出来吧,又怕伤人,所以很让人费押。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宣布降低存、贷款利率,这已是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1日以来第7次降息。七次降息,力度和幅度之大,共和国金融史上前所未有。一年期定期存款名义利率已降至建国以来的最低点。尽管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存款却一胖再胖。到今年5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接近6万亿大关。利率杠杆,凋整人们的消费、投资取向,将部分储蓄存款合理转化为消费和投资资金,启动经济增长,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三个因素——居民收入、通货膨胀率与利率。通过图表及协整检验,验证三因素的影响及其强度,进而提出了几点建议:维持城乡居民收入适度增长;保持适度通货膨胀水平;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配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几乎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一直保持着十分亢奋的态势。资料表明,从1978年到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412.7倍,年均名义增长28.5%,实际增长23.2%。但这种情况在最近出现了反转。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这种让有关监管部门乐意看到的好势头同时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措施,诸如增加工资、取消保值储蓄、连续八次降息、征收高达20%的利息税、实行存款实名制等等,旨在引导、分流居民的储蓄资金,鼓励消费和投资,以扩大消费,启动市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目前收效不大。国内居民储蓄依然“高烧”不退,到2003年底,储蓄余额达11万亿元,  相似文献   

12.
储蓄者和投资者是市场金融的两个微观主体。一方面,两者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通过利率和竞争来协调的。当利率偏高时,储蓄增加而投资降低,反之则相反。所以只有市场利率反映均衡利率时,储蓄与投资才能达到有效均衡,储蓄才可转化为投资。因此,利率只有市场化才能发挥其价格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居民作为微观主体之一即主要的储蓄者,其储蓄行为同时受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税收是居民收入的递减,会影响到居民的储蓄总量和储蓄结构,从而使储蓄进入不同的融资市场。影响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可以促使居民扩大消费者,从而带动投资的增加。而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市场、银行业的发展和居民的实质投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重要步骤 利率是资金商品的价格。是调节经济的杠杆。利率由储蓄、投资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利率又是影响储蓄、投资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为保证利率的合理调整,我们所选择的利率政策就应当具有自动、间接、适度、可变的特点。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因素很多,文章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试图探究其内在的增长机理。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伶  陈安国 《经济论坛》2002,(15):14-14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走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1981年的0.84下降为1997年的0.64,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1981年的0.92下降为0.72,1997年城乡居民合计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虽然政府为了鼓励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连续七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开征利息税,但居民存款势头有增无减。到目前,居民存款总额已突破70,000亿元人民币,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制约居民有效消费的原因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近几年,虽…  相似文献   

17.
1996—2002年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但储蓄存款却由1996年的3.85万亿元增长至2003年2月末的10.03万亿元。这违背了利率与储蓄成正比例的规律,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投资渠道不畅,社会观念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如何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以年均20%以上的高速率递增。自1996年以来。我们已连续8次降息。并且开征利息税。即使如此。居民储蓄仍能逐年上升。拉动内需效果很不明显。本文根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历史数据。分析居民储蓄不断增长的原因。并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行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展 《经济论坛》2004,(2):18-19
金融产生以前,储蓄与投资职能是混在一起的,每个经济人要想扩大投资机会,必须先进行储蓄,储蓄的财富只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进行投资。因此,金融产生以前,储蓄转化为投资主要受到储蓄要达到一定数量的限制。金融产生以后,储蓄和投资职能便发生了质的飞跃。储蓄和投资分离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职能,一个经济单位的投资可以大于或小于自身的储蓄。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