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典当行因从事“房地产抵押典当”业务向房屋登记机构申请房屋权属登记的情形越来越多。典当行所称的“房地产抵押典当”,究竟是“房地产抵押”、“房地产典当”,还是‘房地产既抵押又典当”,办理这种“房地产抵押典当”会有什么风险,房屋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一般不很了解。本文尝试从分析《典当管理办法》及其他民事法律政策规定的房...  相似文献   

2.
一、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账务处理 企业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同时结转跌价准备。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分录。  相似文献   

3.
《东南置业》2014,(11):75-75
随着中国房地产由“黄金时代”转向“白银时代”,房地产行业也将迎来深刻变革,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将随之进行适度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去投机化日益明显,刚需群体在置业时更趋理性,“是否宜居”越来越成为客户体验满意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继“国六条”、“国15条”先后出台并反复强调“要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信息透明度”,深圳于一个月后紧接着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其中着力指出:“应继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机制”,“对提供房地产市场虚假信息、恶意炒房、误导消费预期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制止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并进一步规定有关责任单位要定期向政府和社会报告及公布房地产相关信息。加之以国土资源部关于强调土地信息透明化的文件频出,可以预见,一场关于房地产信息透明的风暴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袁征 《上海房地》2005,(6):51-53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在“抓紧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房地产产业链的特点,建设覆盖房地产产业整个生产周期的房屋土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土地管理、住宅建设、房地产交易登记、物业管理、旧住房“拆、改、留”等各项业务管理,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下,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政务公开。在全球Internat网络上,“房地资源网”、“网上房地产”,  相似文献   

6.
随着韩国经济不断复苏、李明博政府的“房地产推动政策”的实施及海外资金的加速注入,“2010年韩国房地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高涨时期”。此番情景与国内目前房地产市场似有几分相似。为了“保八”,去年还被“调整”的房地产市场再次成为“支柱产业”,地价与房价齐飞的时代再次来临。当众多房地产业内人士在预估市场时只能叹“下半年形势如何,全看政策”的时候,这个市场还是健康的市场么?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议论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文章不断出现报端。特别是今年里,有几个外国专家也参加了议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行列。他们提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将在数月内破裂”。这些论点,与国内持“不能判断我国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的论点针锋相对,使得议论很为热闹。  相似文献   

8.
陈晨  孙涛 《房地产导刊》2005,(3):102-103
前言2004年,美林基业创出了1316亿元的销售佳绩,12月3日,在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广东省房地产企业专家评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广东房地产企业发展高峰会”上,广州美林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相继荣获“2004年广东房地产最具实力10强企业”、“2004年广东房地产最具发展潜力与前景10强企业”称号。  相似文献   

9.
随着房地产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互联网商业的爆发式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引入“互联网+”概念对传统房地产行业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大数据”、“众筹”等新兴手段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轻资产”运作,最终达到客户满意、多方共赢的目标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住宅地产为例,提出“私人订制”的住宅地产开发理念,尝试从全新角度解析构想中的一种房地产发展模式,以期对房地产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议论房地产泡沫问题的章不断出现报端。特别是今年里,有几个外国专家也参加了议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行列,有的还提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将在数月内破裂”。这些论点,与国内持“不能判断我国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的论点针锋相对,使得议论很为热闹。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房地产近年来高烧不退,价格不断走高的现象,有关房地产泡沫问题的讨论也热火朝天,今年,更有几个外国专家提出来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将在数月内破裂”,如何看待“泡沫破裂论”,中国房地产真会如他们所言即将破裂吗?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通过对泡沫释义的梳理及中日房地产情况的对比给出了他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产会不会出现“泡沫”?这个目前地产市场最敏感的话题,在不久前举办的“房地产创新论坛”上再次成为论争的焦点。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管理学专家岳川博的“大胆假设“,来源于对美、日等国房地产数据的“小心求证”。然而在经济学家赵晓看来,所谓周期、规律,在中国“非典型性市场”中都可能水土不服——基于工业化、城市化等宏观层面的认识,房地产“泡沫”才刚刚开始。 此番唇枪舌剑,只是目前有关房地产“泡沫”问题争论的一个缩影。本刊对此暂不评论,个中三昧还可由读者自己品味。 本刊还将陆续刊发一系列地产市场相关热点话题的争论及评点。欢迎读者踊跃参评。  相似文献   

13.
“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负”。尽管中央政府针对高房价展开了“暴风骤雨”般的密集调控,然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上甚至形成了一种“越调越涨”的心理预期。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中,行政体制不合理是其外部制约因素,而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选择和调控方式不当则是政策本身的缺陷。鉴于此,厘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内涵,根据调控政策环境的变化,科学、灵活地对政策目标进行选择与平衡,是保证房地产政策调控有效性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厦门房地产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友华 《东南置业》2003,(73):32-33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进入必要的“调整分化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发展商会面对“房地产冬天”的考验。随着我国对房地产业的规范,以及我国入世后各路房地产巨头参与角逐,那种“土地 银行”的房地产开发模式的“暴利孤岛”现象,将会出现变局,房地产的发展将会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我继续负责本刊“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中介”、“房地产营销”、“物业管理”及“房地产与法律”等栏目的责任编辑工作。在今年的杂志中,我特别希望广大作者就上述栏目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为本刊撰稿。比如:房地产市场形势的研究、剖析;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规范化;对房地产营销的理论研讨及实务介绍;有关物业管理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立法研究;房地产立法工作的创新和深化等等。感谢广大读者、作者多年来对本刊的厚爱,希望大家经常联系、交流,共同为办好我们这份刊物努力。希望与大家携手共进!编辑@马志刚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估价“市场法”中,常用价格指数法和价格变动率法进行市场状况的调整(即交易日期的修正),作者对此处所用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变动率”的求取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一篇《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文章震撼了整个房地产界。一时间“2002,不是房地产的冬天”、“根据经济发展的波动理念,房地产已经到了调整阶段”、“根据房地产发展的持续性,调整还将延长”等各种理论、预测不期而至。两年过去了,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印证了一些人的预测,也增加了许多困惑。比如,按照经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残酷的生死战。众开发商为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成为呼风唤雨的行业龙头,除了传统的竞争手段外,房地产营销日益成为开发商的“新宠”。于是,房地产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新闻炒作席地而走。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先天不足,加上一些营销人员素质偏低的后天因素,致使房地产营销成为营养缺乏的巨人。我们不妨引入家电、日化、食品等成熟市场的成功营销策略,为房地产营销开具补钙处方。  相似文献   

19.
2006市场回顾 2006年是房地产“政策年”,这一年里,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六条”、“90平米·70%”、“住宅禁商”、“加息”、“限价房”、“二手房个税”、“限外令’’等关键词犹如一面面镜子,折射出2006年房地产行业的不平静。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2009年,房地产创造了销售“神话”,因此被喻为“抢房”时代。过去的2009年,房价疯涨,不免让人感叹这房地产“异乎寻常而近乎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