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们基层工商部门在办案件过程中,经常接到厂家以“销售侵犯商标权的商品”的理由投诉“串货”行为。所谓“串货”是指商品经销商未通过厂家规定的渠道购进厂家生产的商品并在本地区销售的行为,其销售商品可能是有注册商标的商品,也可能是普通商品。工商部门是否可以对串货行为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规模显著扩张,算法能力持续优化。科技实力雄厚、市场力量强大的经营者凭借大数据与算法工具的紧密结合,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消费者特征和行为的相关信息,以无限接近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付意愿上限的方式对消费者实施个性化定价。个性化定价行为涉及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上实施差别化待遇,可能构成反垄断法所禁止的价格歧视行为。但与以往反垄断实施重点关注的排他性价格歧视不同,个性化定价突出表现为直接针对终端消费者实施的剥削性价格歧视,且在具体情形下呈现出不同的限制竞争效果,引发消费者选择能力与选择范围的双重限制。鉴于此,个性化定价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需要准确识别涉案行为,综合判断竞争效果,慎重选择福利标准。对于同时降低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的个性化定价行为,可认定其具有限制竞争效果且不具备正当理由,从而构成违法价格歧视;对于降低消费者剩余却提高社会总福利的个性化定价行为,如果选择消费者福利标准则可认定其构成违法价格歧视,如果选择社会总福利标准则可认定其具备正当理由;对于同时提高消费者剩余与社会总福利的个性化定价行为,因涉及消费者之间的剩余转移,对其竞争效果的评价仍待反垄断实施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3.
谁是谁非? 回顾这次渠道危机的历程,表面上看,是诺基亚严格的渠道制度对区域经销商的串货行为课以重罚,导致了经销商不堪重负而揭竿而起,从而引爆双方的激烈博弈。那么,是谁制造了“串货门”?赛迪顾问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现代商业》2012,(15):1
对于任何一款产品,厂家会根据各个区域消费水平高低进行价格区分。例如,对于大中型城市等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或边远山区,由于消费水平比较低,厂商为了能够打开市场,扩大销路会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样在不同地区之间就产生了所谓的价格差,一些经销商就利用这个价格差,把自己地区的产品(价格较低)卖向其他地区(价格较高)进而从中获利,从而导致了"串货"。眼下,面对渠道冲突特别是"串货",很多企业都十分头疼,都视为"洪水猛兽",一般人都认为"串货"对市场的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5.
《现代商业》2012,(21):1
对于任何一款产品,厂家会根据各个区域消费水平高低进行价格区分。例如,对于大中型城市等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或边远山区,由于消费水平比较低,厂商为了能够打开市场,扩大销路会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样在不同地区之间就产生了所谓的价格差,一些经销商就利用这个价格差,把自己地区的产品(价格较低)卖向其他地区(价格较高)进而从中获利,从而导致了"串货"。眼下,面对渠道冲突特别是"串货",很多企业都十分头疼,都视为  相似文献   

6.
冯其友  姜锦虎 《商业研究》2005,(4):11-13,24
根据影响企业关系的各种因素,建立了经销商"倒戈"的基本模型,并以之为基础对经销商的"倒戈"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结果表明经销商的"倒戈"行为是否发生不仅与经销商自身因素有关,还与生产商的自身实力、合作机制、市场状况及对经销商的约束力度等外在因素有关。经销"倒戈"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如何保持住经销商并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对生产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时代,以大数据和算法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不断涌现,一方面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也可能变成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工具。结合算法价格歧视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出算法价格歧视的三大趋势特征:表现形式更为隐蔽、用户锁定更为精准、隐私问题更为突出。基于经济学分析框架可以发现算法价格歧视存在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同时还加剧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鉴于此,提出进一步处理好算法发展和规范之间的关系,应从数据收集、算法披露、行政监管、法律法规、协同治理等方面加强对算法价格歧视的规制,推动算法等新技术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经济注入更多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相关市场,商品定价模式由统一定价模式和群体化价格歧视模式逐渐转向个别化价格歧视模式,“禁止差别待遇”规则面临个别化价格歧视行为的挑战。首先,个别化价格歧视行为引发了价格歧视型共谋行为。“禁止差别待遇”规则应采用“信息交流”与“知悉规则”的双重标准审查此类特殊的共谋行为。其次,个别化价格歧视行为开始伪装为动态定价行为,“禁止差别待遇”规则应当引入“相当性”规则区分两类行为。最后,个别化价格歧视行为在损害部分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市场效率,相关经济分析标准难以判断个别化价格歧视行为正当性。“禁止差别待遇”规则应当在损害分析与效率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正当性综合审查。  相似文献   

9.
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的定价行为,以攫取消费者剩余为重要特征,其针对的是同产品。对价格歧视内涵的认识不足,造成在电力工业中普遍存在价格歧视的错用、滥用现象,如居民电价和工业电价的差异、高峰电价和低峰电价的差异以及居民阶梯电价的层级价格差异等。电力普遍服务的可获得性、非歧视性以及可承受性的要求与价格歧视的本质是不相适应的,两者存在定的对立性,电力普遍服务领域的任何价格歧视都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从而影响电力普遍服务实施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润思 《商业时代》2007,(34):14-15
二级价格歧视可采用分段定价方式,构造收益函数,求出利润最大化分割点,确定相应价格;三级价格歧视依据MR1=MR2=MC的原则定价。笔者认为,实施价格歧视可以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区别定价,有利于增加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而增加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1.
"渠道"若"渠"     
<正>销售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管理工作。消费者需求是企业营销源头活水,销售渠道如灌溉系统。从中国农民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田间管理经验中,我们的销售工作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事实上,在我们的销售工作中,制造商这一大水库,一直控制着整个灌溉系统流量。经销商是分散在各地的小水库,它从制造商那里获得水,并通过水渠向田间送水;零售商就是田间地头的蓄水池,农民从池里取水浇田。从大水库列小水库再到  相似文献   

12.
曹玫 《电子商务》2005,(1):37-39
<正>一旦诚信问题被化解,网上商城与传统卖场的尖峰对话时刻也将不远矣在国美、大中、苏宁三大巨头奋力鏖战,分角必争之时,数码网上商场的主力“搜易得”,消除羁绊,大举发力,提前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它的参与,使零售业的市场格局变得更加微妙,也让三大巨头深感危机。  相似文献   

13.
14.
15.
茅于轼 《大经贸》2001,(7):12-14
茅于轼要为中小企业正名。在国外,政府"帮小"不"帮大",在我国,政府是"帮大"不"帮小",中小企业甚至往往成为打击和刁难的对象。这几年,政府花大力气关闭五小企业,理由是技术落后、破坏环境、恶性竞争。茅于轼认为,三条理由似是而非,都站不住脚。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就必须善待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6.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上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者合一研究的文章很多,有的观点则将两者归为“异名同质”问题。本文从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出发,针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的认识提出质疑,认为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并不能证明二者工作性质的一致性;既要看到二者部分管理内容的重合性,也要看到管理范围的局限性:“企业物流一体化”向“供应链一体化”的转变,是对物流服务对象的认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既有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一面,也有其各自的运行规律,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不仅对设置与专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企业清晰管理组织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韦峰 《大经贸》2001,(8):90-91
2000年底,由美国中国商会、美国太平洋开发集团、美国零售连锁企业协会和美国采购商联盟等联合组织的美国采购团,开始了在华的第一轮采购.按照规划,从当年12月份开始,美国将派遣采购团每月来华采购一次,预计年采购额将高达4亿美元.大采购的第一站选在了美方认为国际贸易发展最先进的北京地区,计划中的采购金额为4000万美元.而最后结果却出人意料,首轮采购以无果告终.分析造成这一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北京企业的电子贸易化程度太低,无法与美方习惯采用的电子化、网络化国际贸易操作方式配合协作,因而不能正常地进行商务沟通和运作.……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在准确分析全球技术贸易的格局及中国所处地位的基础上,力图从理论上探讨“新技术民族主义”的合理性,进而深刻地认识基于WTO规则下的技术贸易和技术发展的实质和特征,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其措施,以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及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现今的营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发现顾客的芳心已越来越难打动,顾客的购买已越来越精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