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内在统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身份的建构模糊不清。"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观念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是其产生的内外原因。高校教师消除自我认同危机必须克服个人主义观念,摆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思想方式,建立"生活政治",明确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剖析红色文化认同的内在机理,根据青年大学生网络环境下思想与行为的新呈现与新特征,借助现代传播学相关学理探寻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传播策略,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讲好当代红色文化传承故事。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激烈,历史虚无主义、精日言论等有害信息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诱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的认同危机。必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政治价值认同及政治信仰具有坚定性,在政治实体认同上具有功利性,在政治工具认同上具有务实性,在政治效能认同上具有差异性等特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有多元文化的涌入、我国的民主法制不完善以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足与知识水平的限制等。应该从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坚持知识教育、实践教育和信仰教育三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教育;也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形成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90后大学生面临着大学阶段自我成长的关键问题是自我认同的问题,而当前在大学中对这一问题的教育手段仅仅限定于心理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思考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从自我认同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再到社会认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机制的建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的共同建构与相互作用,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认知较为理性,认同感较强,践行公益精神主动性较高。高校应将公益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将公益精神培育融入“三全育人”,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将公益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的环境,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的构建。新媒体技术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提供良好契机和严峻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转换和创新主流文化的文本体系,增强主流文化的说服力;二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识别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是对传统消费形式的继承和创新,消费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适用于网络购物。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满足了符号性、体验性和功能性需求;自我认同是社会面向和个人面向的整合;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新时代内地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但西方文化的涌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使内地藏族大学生对藏族民族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深度认同、对西方文化缺乏批判性吸收。因此,培育新时代下内地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增设课程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利用活动教育,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发挥媒介平台,深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汉藏结对帮扶,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涉及到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航海院校是培养我国对外航运人才的摇篮,加强对于这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培养这些学生的爱国意识、职业操守以及自强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航海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实践现状,对航海院校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得以大规模、高效率传播。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高、速度快,因此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已经融入赋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一方面能促进大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树立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另一方面,也导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识的淡化和缺失。在这种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视角出发,简述了社会认同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值指引和行为示范作用,增强革命文化认同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当前高职学生对革命文化认同存在深度认知欠缺、部分学生情感认同仍偏弱、知行存在脱节的现象。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帮助大学生由点及面地学习革命文化;不断创新革命文化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在亲切感中喜欢革命文化;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实践,带领大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革命文化,增进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伯端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1):121-124,137
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态度与民族文化的未来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他们的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校园集体文化身份、性别文化身份等认同现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将文化身份认同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理念,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心理前提。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青年的文化认同状况是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考虑的因子。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当前青年在认同主导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所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剖析其深刻诱因,进而探寻解决青年文化认同问题的路径,这将对青年树立理性文化认同的观念和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民意识教育仅仅是从道德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等这些方面通过灌输的手段进行的,但身份认同教育缺失。因此,揭示大学生公民身份认同的内涵,探析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成为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加速了自我的虚拟化进程,虚拟自我由此诞生。由于虚拟自我要在虚拟空间中践履一切类似现实社会的生活,身份的确定和认可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网络法则,虚拟自我在得不到虚拟社会认同的情况下,虚拟自我的认同问题就会乘虚而入,虚拟自我认同危及亦在所难免,因此,探索解决认同危及的规则原则就成了时代亟待回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正>要探讨教师发展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教师,被赋予"教师"这一称谓之后,其身份、地位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如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实力的增长,在教师数量、质量和待遇等问题已部分解决的情形下,教师的身份认同日益成为当下我国教师发展的元问题。容中逵教授所撰《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想之维:一项教师发展史的文化社会学考察》,从他者与自我两个维度,对先秦至今中国支配阶级、普通社会民众、教育思想家、教师自  相似文献   

20.
叶广芩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典型的具有满族文化意识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情真意切,文笔优美,颇受好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在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满族文化生活的追忆、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