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十年硕果赫然,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回首和前瞻是一件意义巨大的事情。西部崛起,靠政策?靠资源?靠改革开放?……所有这一切都是必需的,然而有了这一切后最基础最必需的是靠教育事业。今天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崛起迅猛、成果斐然的地区,无一不是得益于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促进经济迅猛发展。本期我们用了较多篇幅从各个层面关注了四川德阳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相信四川德阳的做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一定具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是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西部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我是从西部贫困故土走出来的,当然知道西部最缺的是资金或资本,最需要的是投资。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反复强调过“货币是第一推动力”,发展经济学的一条基本理论就是经济落后地区要推进经济发展,就要创造自己的“发展极”,为此首先要实现“资本形成”,即通过投资并建成项目,提高地方的实际经济增长能力,那么,资金,投资从哪里来呢?一是靠中央政府的支持,二是靠地方自筹,三是靠招商引资。在中央政府财务和地方政府财务都不足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即便是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地区之间经济繁荣程度的差距,在较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招商引资的规模,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2009,(9):34-35
建国六十年,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辽阔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在这双喜临门之时,西部儿女更迫切想了解,正在发展强劲势头中的西部,又有了哪些变化?他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中国西部》对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12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独立调研。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群众呈现出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十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也是西部地区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十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2009,(5):17-17
《中国西部》: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十年来西部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正在遭受金融危机的西部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请您谈谈在目前形势下,在西部做慈善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宏 《中国西部》2012,(28):30-33
西部大开发已经步入崭新的十年,在新十年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和融资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建设再上新台阶。”对于西部地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有什么样的战略决策?西部能否实现新一轮的完美蜕变?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西部》杂志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2010,(10):48-51
过去十年来,德阳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建设中国西部经济强市,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为与经济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在德阳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庆,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周年。建国60年来,西部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又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在新的起点上,西部需要从过去汲取什么营养?需要给未来描绘一幅什么画卷?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认真实践的伟大命题。  相似文献   

9.
胡方钰 《中国西部》2011,(11):18-19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有些什么支持,作为服务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服务西部人民的主流媒体《中国西部》杂志,再次派出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  相似文献   

10.
黄琳 《中国西部》2011,(5):20-21
西部经济发展即将迈入崭新的十年,资源与环境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不利于西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十年,西部经济该怎样更科学更有效的发展?对此,本刊特请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畅谈了对于西部经济的构想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本市场面临重大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决不能等、靠、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求发展,要以资本市场为龙头和主线牵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资本市场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都受制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长期以来西部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东部。但在今天中国政府正以市场化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西部地区应以什么为龙头和主线来牵动经济发展?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是资本市场。因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证明,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中最尖端的…  相似文献   

12.
胡宏 《中国西部》2012,(7):10-29
西部大开发业已进入新的十年。如何在新的十年找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如何让西部地区成为全球投资的黄金洼地?那就必须彰显西部地区丰厚、神奇、神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必须彰显西部地区各地的魅力。打造良好的环境.而旅游业这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寒 《中国西部》2009,(11):8-9
有人说,“西部十年的发展,今天西博会的感受。” 如果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蝶变”的十年,那么,十年之后,中国政府再吹聚焦西部的号角:第十届西博会开幕当天,25户中央直属企业签约四川,总投资额达1090亿元,以此带动10万人就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央企最大规模的一次入川。  相似文献   

14.
任仲平 《西部大开发》2010,(4):I0001-I0002
(一)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2010年,也是全世界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此前,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机冲击的阴影。其间.西部地区表现抢眼.在中国经济增长前十位中独占五席。仅仅十年,在那美丽遥远却曾经贫穷落后的西部,发生了什么?(二)开发西部,是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的梦想。90年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曾满怀豪情在《建国方略》里勾画了开发西部的蓝图:80年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雄心勃勃推出“西部计划”,尝试建设西北,但都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布局西部.现代工业的火种开始在西部播撒。到上世纪末,两部已形成门类齐全、颇具实力的工业体系,水、陆、空交通有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陕西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十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最明显的十年,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今后,陕西省西部大开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在未来西部大开发的十年,实现陕西大跨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分析比较1991-2010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变化情况,以10年为一个时间段的最小单位.用1991年-2000年(前十年)以及2001年-2010年(后十年)的数据,对东中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时对1991-2010年这20年的二元结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为此,选用两个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并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但是呈现出逐年弱化的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近20年中得到很大改善,与中部、西部相比最不明显,而且低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次之.其水平介于东部、西部之间。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严重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资金?资源?市场?技术?不,都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是能够把资金、资源、技术与市场等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人才。  相似文献   

18.
柴阏玧 《中国西部》2011,(21):83-87,82
西部大开发最缺的是资本,最需要的是投资。缺乏资本,经济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部大开发的资本除财政支持外,主要靠招商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在招商引资方面西部内陆地区一向处于劣势。制约外来资本流向西部的关键因素就是投资环境的优劣。因此,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西部大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  相似文献   

19.
格兰仕“出海”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不仅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更对中国其他企业具有普遍意义。囿于国内市场的种种限制,中国民营企业靠个体力量打拼出海,数十年来其成败得失值得政府、企业和学界好好反思:我们究竟靠什么来扶持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家“走出去”战略?同样,民营企业该怎样进行制度变革,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0.
从1992年到2009年,在十多年时间里,电视购物迅速发展壮大,曾经看上去很美。有人断言,这是第三次零售业革命。有人惶恐,它是商场、超市的劲敌。但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一种“怪象”:电视购物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个“矢志不渝”的“忽悠”历史。一个产业,靠脑残式的“忽悠”,就能发展到如此规模,说明了什么?是主持人的精神亢奋喋喋不休太感染人呢?还是公众太过轻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