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资问题成为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尤其是数字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中国数字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现状的分析,本文对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文章提出,电影产业投资需要面对产业链现有环境和政府的管理尺度两方面共同作用,并试图从中找出中国数字电影投资的市场时机及现有产业中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国产电影年。理由当然多多: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高票房已连续3年被国产影片“占领”2004年更是遥遥领先——《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的国内票房均相继过亿,而全球卖座影片《指环王—王者归来》的中国票房只是8600万元;二是据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1月6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国产电影票房突破825亿元,  相似文献   

3.
《广告大观》2007,(10S):80-81
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针对中国电影产业最大软肋的“电影增值”话题引起了每个人的特别关注。有专家谈到,在当代美国电影市场,电影业超过收入的2/3是来自于电影的增值部分,而在中国市场,大部分的电影还是指望着电影票房收入和一些少量的DVD版权收入。每年中国出产300多部电影,上院线的只有100多部,而在这100多部里面,只有少数的几部电影能收回成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陈相雨 《现代商业》2008,(5):256-257
电影隐性广告,在中国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已经显示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广告风格与特点.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与广告市场,决定着中国电影隐性广告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电影隐性广告在操作上尚显稚嫩,优良广告传播效果一时也难以实现,但作为中国电影与广告的一种双赢尝试,影响其效果实现的诸多瓶颈,必将被日益成熟的电影人与广告策划人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蔡倩 《广告大观》2003,(8):84-85
在《英雄》的“残剑飞雪”中,2。02年的中国电影舞台轰轰烈烈地闭下了帷幕。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中国进口外国电影配额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中国电影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增加,但事实证明,中国电影正在逆境中崛起,开始向市场化迈进。  相似文献   

6.
鲁泉  汪志 《中外商务》2001,(1):51-52
如今,电影厂经营者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过去拍一部电影多少还能赚几个钱,可如今往往得为能否收回成本而提心吊胆。对他们来说,电影经营似乎已从“馅饼”变成了深不可测的“陷阱”。日前,国内首家由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资本参股的西安电影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它标志着西影人意欲为中国电影企业走向市场披荆斩棘。然而,面对电影业步履艰难的现状,大家都禁不住要问:股份制果真能让“陷阱”变“馅饼”吗?  相似文献   

7.
2009年,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建国大业》、《孔子》、《2010》、《阿凡达》等数部大片接连上映。《阿凡达》刺激了中国的3D电影和相关产业,上映24天,全球总票房席卷13亿美元,中国电影望洋兴叹,感慨之余,中国电影人开始反思和寻找电影产业新起点。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发展民族电影,创立中国自己的电影品牌,成为共识。1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意见再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电影产业进行规划,国家对电影产业提高了监管和推动力度。意见中指出,国家将扶植”骨干企业品牌战略和重点工程”,试图建立中国电影产业品牌,夯实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础,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将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2006年,我国电影产量又一次创历史最高: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大演员……把这么多“大”影片同时放在一个档期,搅热了国内的电影市场,2006年,中国电影市场除了大,还有几个小,小成本、小变化、小接收终端,而就是这几个小,推动了整个电影市场2006年的迅猛发展。相对于前几年,国家相继推出电影行业政策的态势,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侧重于运作方面,承接2005年的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基础,不断的从质突破,到2006年底,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的中国电影产业。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近日就“允许更多的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并提高美国片方分账比例”达成协议。中国将在原本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此外,美国片方的票房分账也从原来的13%提高到25%。此外,中国将改变“一家进口”局面,建立除中影集团进出口公司外的第二家进出口公司用以拓展好莱坞影片入华渠道。  相似文献   

10.
2006年8月23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06)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国内、国际数百家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制作机构、媒体参加了这次展览。秉承“通过交流促进融合,通过竞赛推动创新,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办展办会宗旨,今年的BIRTV主题鲜明,明显体现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三个发展方向:高清、数字新媒体和奥运会转播。  相似文献   

11.
蓉蓉 《商业文化》2006,(5):49-52
最近三年,国产电影均以每年增加5亿票房的速度飙升,《英雄》《无极》等国产大片上演动辄2亿的票房奇迹,让贫血已久的中国电影,看起来红光满面,但是另外一组数据却折射出中国电影“虚胖”的尴尬——每年“失踪”的国产电影高达100多部,占年产量的一半甚至更多。2004年,国产影片共有212部影片通过审查,但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43部;2005年,国产电影产量高达260部,平均每1.4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产生,但其中却有38.5%不能在电影院放映。  相似文献   

12.
李倩 《中国报业》2020,(4):64-65
2019年10月,主旋律电影市场迎来最强国庆档。回首近几年来主旋律电影市场,越来越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故事开始走上荧幕,主旋律电影的内涵面临着新一轮解构和建构。国内电影市场的年轻化和观影需求的多样化,驱使电影表现方法和制作手段不断创新,在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谈及近年的中国电影营销案例,《英雄》与《十面埋伏》恐怕不得不提。笨拙幼稚的故事情节,加上吭吭吃吃的人物对白,竟然没有掩盖“老谋子”眼眸中独特的审美创造力,也算是万幸。从销售业绩上看,两个影片更是都可以载入中国电影销售史。这也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稍有几分尴尬的成就。一方面是中国电影销售史无前例的成功,另一方面呢——这种成功竟然建立在这样两部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电影发展水平的影片上。  相似文献   

14.
兰天捷 《商》2014,(11):193-193
《窈窕先生》是孙红雷主演的一部搞笑电影,因为是他主演电影中鲜有的题材。所以是他电影的突破之作。电影幽默搞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少与时俱进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盘点电影市场也有几年了,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最近三四年中国电影的确是在走上坡路。2003年国产影片的票房首次超过了进口影片,2004年国产影片票房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了今年,国产大片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两部,仅年底这一个档期就有三四部国产大片竞相上市,虽说票房不是电影市场的唯一指标,但却是最重要的指标。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国电影的春天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徐惠孜 《中国报业》2022,(18):60-61
在国家环境与政策的引领下,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盛宴”正走向国际舞台,并产生重要影响。上影节在国际上却饱受争议与诟病,发展遇到“瓶颈期”。本文将上影节与戛纳电影节进行对比,找到其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然后从传播学角度为其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钟萌 《中国广告》2010,(3):144-145
2009年的中国电影,只能用“电影盛世”一词来予以形容。全年票房收入超过60亿,同比增长40%;票房过亿元的影票超过1O部;贺岁档期超前而至,多达57部影片争先夺辉……  相似文献   

18.
梁紫薇 《中国报业》2022,(22):62-63
近年来,国内的主旋律电影出现了系列化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发展模式。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这对于实现“打造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的影视“韩流”席卷中国,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和中国比起来,韩国在化上应该是一个小国,它的电影产业比中国起步晚,发展过程也和中国一样经受了战争等等波折,但是,它近十年来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越了中国电影,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尤其取得甚至在中国大陆市场优秀的票房成绩。韩国电影在商业上的  相似文献   

20.
张颐武 《市场周刊》2009,(2):109-110
最近,《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赤壁》(下)所激发的观影热潮其实是这些年电影形势剧烈变化的结果,也是新的观众经过多年的培养已经成熟的结果。这种大片突破了传统的武打为中心的必然的程式,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而新的观众对于这样的电影的支持也格外引入瞩目。这些“新观众”的崛起,为新的“大片”的热潮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