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泡沫,关键在于土地市场的单边垄断,而这又和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的利益分配上存在着竞争关系,所以构建房地产环境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模型是理解房地产泡沫的关键.分析表明,扩大地方居民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力度及控制中央政府不受约束的税收权力是抑...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总收益函数分析出发,指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选择上存在的差异;运用混合战略博弈模型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的最优概率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最优概率;提出循环经济的推广使用及环境治理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投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导致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不协调的原因之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中地方政府存在道德风险。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协调机制应该考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相容问题,在信息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利益与保障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利这一社会选择目标的一致性。构建了关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协调机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激励相容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提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激励相容促进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协调机制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和探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贫困群体与政府之间的博弈问题,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工三个主体三阶段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与个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博弈均衡解是不同的,博弈均衡(阻碍,阻碍,不成为市民)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工三个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根本原因却是财政分权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对等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表现在财政、货币、环境生态、土地等多方面,但最终结果主要体现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使用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增长问题上.当中央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时,地方政府会积极配合:与当中央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地方政府基于自己情况,步调与中央可能会不一致,出现博弈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短期、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内在环保管制背景下的博弈模式.参考相关文献及相关理论方法,对各方利益与诉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借鉴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方法,提出了短期多层级系统环保管制博弈方效用模型,并准对不同利益方做出相应总结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研究征地中地方政府的行为,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地方政府间,由于部门间的利益交叉和政绩的攀比,使地方政府贪婪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滥用征地权,相互问展开恶性竞争.因此,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高效、合理的部门间协调监督机制以及优化政绩评估体系,是实现地方政府间在土...  相似文献   

9.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监管和地方政府举债的博弈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益、中央政府监管行为策略、地方政府举债成本、中央政府监管成本等因素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自主" 自78年以来,财政分权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权一系列的财政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享有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这些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改革,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激励.同时分权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不仅使它在与中央进行利益博弈中取得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获得了独立的利益空间和自己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因特网技术构建电子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以信息化、电子化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为企业、公众和整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成为各国政府越来越紧迫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What is the proper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Professor P.M. Jackson of Leicester University argues that local government deserves more support it gets. It can operate as a valuable counterweight to the centralising tendencies of nation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3.
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联系非常密切。政府审计是强化政府责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强化政府责任,首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责任机制。作为政府责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在政府责任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永良 《价值工程》2012,31(18):284-285
建立法制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又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建国以来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国家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根据当前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基于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结合现有的审计体制,深入研究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着力探讨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以期达成目标和完成任务所应考虑的国家审计的效率和实施效果、国家审计的成本及预算约束、国家审计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国家审计的宣传与信息沟通以及国家审计的责任和业务边界等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构建信息时代的高效政府--浅谈我国电子政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静  冯璐 《价值工程》2006,25(1):4-6
本文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最后展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转变政府治理机制、追求善治的政府结构,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浪潮和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对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我国的政府治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对政府消费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消费的视角考察了政府的职能以及政府的行为,认为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政府是有效政府。在有效政府的前提下探讨了政府消费、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Government Subsidi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s of defining and measur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examines why and how government subsidies are used as a fiscal policy tool, discusses their general economic effects in terms of real welfare costs and distributional implications, appraises interna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 o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offers options for their reform. Recent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government subsidy expenditure are analyzed for the 16‐year period from 1975 to 1990, using general government subsidy data for 60 countrie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The paper reviews major policy options for subsidy reform, focusing on ways to improv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bsidy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