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了了解地区经济工作的新进展、新思路,我们就新时期地区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下一阶段地区经济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  相似文献   

2.
《商》2015,(44):271-273
<正>一、引言2011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共同颁布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提出了建立"国际知名生态旅游文化区"的战略定位。已有的实践证明,在民族贫困地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通过旅游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又能实现扩  相似文献   

3.
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是推进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调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发现,目前创业扶贫工作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从扶贫的质量和持续性来看仍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扶贫资源的高度碎片化,特别是相邻地区缺乏跨区域的横向扶贫开发机制,使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陷入困境。为突破此瓶颈,政府精准扶贫应重视横向布局。为此,基于比较优势和协同效应理论提出通过开创周边地区与贫困区域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建立新的横向跨区域协同创业扶贫开发机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构建跨区域协同创业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常态内涵研究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方案给辽宁区经济发展提供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总结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企业合作、技术开发三个层面阐释新常态下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启示与建议,进而寻求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辽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规划方案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条件下,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由企业跨区扩张活动来完成。企业跨区扩张的动因是复杂的,但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4个"标志",企业跨区扩张正是作用于这4个方面来推动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的,即密切区域经济联系、促使区域分工趋向合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以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商》2004,(3):38-4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珠江三角洲,面积50,000平方公里,足足有50个香港大,但如果按照用时间来描述空间的说法,它的地理概念是“3小时经济圈。”因为地理,所以经济。但也因为经济,所以地理。关注经济地理,关注区域经济,将变得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7.
田梨 《商场现代化》2022,(13):111-113
近年来,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2020年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鼓励区域技术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8.
邢潇文 《商业时代》2012,(13):64-65
促进我国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现代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随着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区域金融作为金融表现形式中的主角,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比较优势、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现实基础出发,研究其发展现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且从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提出实现东中西互联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竹怀宏 《中国市场》2007,(32):62-64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要求现代物流服务区域化,同时,区域物流的发展又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桥梁,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社会保障要实现的最低目标,是社会保障的必须补充和辅助。目前,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家庭经济速度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应加强五保户"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等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支出型贫困家庭致贫因素的微观视角分析和救助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变以往仅从收入角度衡量低收入家庭困难程度且按照单一的救助标准进行救助的方法,提出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衡量贫困,以刚性支出大于收入作为界定贫困的标准。运用非均衡增长模型和公共支出微观增长模型来分析支出型贫困形成的原因,设计一整套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HP方法(层次分析法)评估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困难程度,并根据家庭贫困类别、贫困程度等级和实际脱贫能力,设计对应的救助力度和救助套餐。  相似文献   

13.
张文红 《中国市场》2008,(32):114-115
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贵州县域经济按经济强县、一般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分组,对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由此得出贵州传统农业整体发展的潜力已经不大,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4.
张栋 《商业研究》2020,(4):31-39
未能获得低保救助但贫困脆弱性较强的近贫人口,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且与低保家庭相比,还可能存在救助性福利缺失的悬崖效应。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测量近贫人口的贫困程度,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低保制度是否对低保家庭与近贫人口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悬崖效应,并分析由悬崖效应引起的救助性福利缺失是否造成近贫人口对低保制度参与权与福利加成的不平等。结果显示:以各地区低保线为基点,近贫人口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线的部分累加至最低工资线与低保线差值的0.2至0.25倍的区间时,存在显著的悬崖效应与救助性福利缺失,参与权与福利加成方面存在不平等。因此,应将贫困脆弱性纳入到现行低保救助判别机制之中,以此完善对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的测量与识别;同时将存在救助性福利缺失的近贫人口纳入到低保制度,以此化解悬崖效应引起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Poverty is a frequent topic in the media and in politics, but the definition of poverty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poverty of risk concept ignores social and regional income discrepancies, assets are disregarded, and real poverty is not defined. Other definitions show that poverty is difficult to grasp in practice. There are also differing opinions on and definitions of poverty in the population. A lot of those people who were defined as at risk of poverty according to the EU concept are not poor in reality and not unsatisfied with their income. This lack of clarity has led to the proposal to replace the term “poverty” with “low incom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lace greater weight on determining the causes of low incomes.  相似文献   

16.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脱贫攻坚的提出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要求,脱贫攻坚的过程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外在表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虽然取得全面胜利,防止将来大规模返贫任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7.
杨国涛 《财贸研究》2007,18(2):19-24
地理区位、农户特征是决定贫困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按照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为标志对贫困指标进行分解研究,以观察贫困人口分布状况,分析贫困机理,从微观上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研究发现,地理区位和农户特征决定了农户贫困规模和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确定西海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和重点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前,PPT旅游开发战略在实践中仍存着很多问题:把旅游扶贫简单地等同于一般旅游开发,脱离了扶贫目标;农业旅游开发带来的农民就业机会缺乏保障;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贫困人口之间存在着受益不均现象.影响农民从旅游开发中获取经济利益的因素主要是资金短缺和自身素质问题.因此,从启动资金的角度解决农业旅游地农民增收是十分必要的.发展南京市农业旅游,解决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的金融需求问题,应借鉴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及其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适合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要求的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帮助更多的农民从当地旅游开发中获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扶贫攻坚进入新时期,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攻坚面临诸多约束与局限,亟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力量共同参与。为回答企业的扶贫参与是否有效,以及地区差异对其是否有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所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对企业扶贫参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的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以及规模大、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更倾向于参与扶贫攻坚;(2)企业的扶贫参与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且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扶贫的效果更好。这表明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响应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确实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本文基于企业参与扶贫的视角,拓展了扶贫攻坚另一参与主体——社会力量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丰富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脱贫减贫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推进特征。通过持续的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对贫困问题总体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贫困地区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但减贫也存在相对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单一,脱贫减贫主体发挥作用不够,扶贫减贫治理碎片化等问题。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后,绝对贫困解决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发达国家减贫的贫困线设置、提升减贫内生动力、精准扶贫对象、分类设计保障性扶贫等有效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适应新形势,2020年后我国减贫重心要转向常规治理相对贫困,减贫治理要转向统筹城乡贫困治理一体化,减贫政策要重在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减贫对象要更加关注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