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麦在瑞典?     
弓正 《现代班组》2008,(1):46-47
北欧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多数人来说,曾经是一块陌生的地域。记得就在几年前,《新加坡早报》上还有人撰文介绍过这样的情节,"我每次到美国都遇到过这样的局面,当我告诉他们我是从丹麦来,他们的反应总是千篇一律:丹麦?丹麦在哪里?搔首沉思一下之后,便有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我知道,  相似文献   

2.
桃花开     
五年前,我在北方读书,文儿在南方读书。我和文儿家都在新疆,我爸爸是个普通教师,她爸爸是本地气象站站长。中学时我们同班,我很钦佩她,无论我怎么努力,学习成绩总不如她。我的数学很棒,她的数学还要棒;每次我都巴望语文老师能当众读我的作文,可每次全班同学都会把目光集中到她身上。我妈实在看不下去了,逼我到她家去讨教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谢谢师傅,每次都是你上门服务,这下我的疑惑全解开了!"11月26日,香河城区二建家属台区的陈先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陈先生办事认真,因为对自家用电问题有疑惑,半个月内先后到供电所反映问题三次,每次都是国网香河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管片电工马春涛,为他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看电影,开场一会儿我就要问爸爸,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老爸每次都能准确判断,以至于我后来也有了这一功能,长得贼眉鼠眼的都是坏人直到后来吃了好多次亏后才明白,生活中的坏人很可能长得比好人都好看再到后来,才知道每一个坏人都有可能有好的一面,每一个好人也会有他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多梦的人,夜夜颠三倒四地在梦中游走.每次从纷纷扰扰的梦境中醒来,都一时难以入眠,索性就捻亮床头灯.静静的夜晚,柔和的灯光下,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半躺半卧,翻开枕边书读上三五页.等睡意渐起,我就毫不犹豫地扔下书,再回到甜美或恼人的梦乡.在一个个漫长的夜晚,因为有了书的相伴,这种安静也就充满了智慧和温馨.  相似文献   

6.
曾有一本十分畅销的英语教材《走遍美国》。当时很向往书中所描绘的美国风土人情山光水色,也暗自猜想:怎样才能走遍美国。一直到了美国,我才体会到走遍美国并不难!只要你会坐巴士就行。 美国的公共客车分为市内短途、城市之间和州际间长途客运两种,无论哪种,都十分舒适、方便。 美国各城市市内巴士都采用单体大客车,每个城市都采用相同品牌和型号的车辆,并具有相同色彩标识,使这一城市居民一眼就能认出公共客车。市内公客一般只有司机一人,没有售票员,车门处设有投币箱和刷卡机,汽车仪表盘上有一电子显示屏,  相似文献   

7.
蓝领多光荣     
马体 《华北电业》2006,(1):58-63
采访过程时断时续,尽管这个工作泼辣、性格坚强的女状元一直努力压抑着情感,但眼泪还是像断了线的珠子。每次,我也都只能借口到卫生间平静情绪,生怕自己的眼泪流下来。  相似文献   

8.
做工程项目的人鄱有这样的体会:各级到项目部的检查太多,让项目应接不暇,苦不堪言而又不得不笑脸相迎.每次检查项目部都得提前安排,除了准备好相关资料迎接检查外,还要对工地进行"梳妆打扮",贴标语插红旗.  相似文献   

9.
张久 《汽车与社会》2014,(30):112-119
每次出国我都喜欢拎着照相机独自去街拍。我认为这样做更能便于了解当地人文,并为我们建立的“图库”收入更多的图片最近一次随赞助“2014人文使者·亚欧万里行”的传祺车队先后到了莫斯科、明斯克、华沙、柏林、法兰克福等地,我除了拍车外,也抓取了一些当地的风土民情。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就是你平安回家的脚步。"这是我常对丈夫海勇说的一句话。我是一名教师,每次对学生讲起安全知识,都会想起正在上班的海勇。石油石化是易燃易爆的高危行业,他每次去上班我都会牵肠挂肚。每次出门前,我都会给他说前面那句话。女儿希希每次从新闻里看见石油石化企业发生事故,就会问:"这是不是爸爸那里啊?"我每次都要耐心地给她讲:"不是的。"小家  相似文献   

11.
不能完美     
近几年,我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文章,从酝酿到写稿到打印每一个步骤都认真而努力地进行,可是每次文章有幸被一些报纸、杂志刊登后,在欣赏自已的劳动成果时,总能发现或多或少的地方被编辑修改过,大到段落或语句,小到错别字或标点。这些我极力捕捉着却又总能逃开我的眼睛的错处便成为一个个遗憾,使我时时感到那种因不能达到完美而产生的失望。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经看到一则小故事:A不喜欢吃鸡蛋,所以每次有鸡蛋,A都会分给B吃,久而久之,B也就习惯了这种方式,每次都理所当然地从A的手里接过鸡蛋。有一次,A把鸡蛋给了C,B不乐意了,心想着为什么A的鸡蛋不给他而是给了C?可是他忘了,本来这鸡蛋就是A的,他想给谁就给谁。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供电局的常客,每次办理业务递交资料后,我只能回去等。有时候用电很急,又不知道现场勘查的确切时间。哎!就不能明确告诉我什么时候到现场,我也好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么等,有外出的工作根本不敢安排。""明天竣工验收?受理回执上不是有几天时间吗?明天我有会议安排了,你们看看能不能帮我安排到今天下午呢?"2015年,南宁供电局五象分局在调查分析客户满意度提升"瓶颈"中,发现高压业扩报  相似文献   

14.
归家     
<正> 出嫁之后,又有了孩子,每次回娘家都是拖家带口,伴着丈夫和女儿,总是忙得不得喘歇便匆匆离去,对于往日的闺房就是有那份心境也无那份闲暇。于是,我总想自己一个人,一  相似文献   

15.
59年,我们一建派了五名架子工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加上二建五个人,组成旅大架子工班,由我担任班长。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规模宏大,每次绑架子常常几个地区的架子班排成一排,互相比赛。我们大连架子工班在比赛中一般总是名列前茅。当时,人们都有一种互助精神,我们自己干完了,又主动帮助兄弟单位。  相似文献   

16.
信用卡文化     
有一位同胞在美国的中文报纸上写文章,说他两年前访问大陆时,曾花两千元钱买了一张牡丹信用卡。每次使用它,钱是直接从卡上支的,所以实际上是一张储蓄卡。而且,除了“四星级”以上的旅馆外,只有少数几个银行的办事处接受牡丹卡,账上还必须留存五百元。作者对此不满意。用惯了美国的信用卡,当然觉得中国的这些作法简直荒唐。我到美国的最初几年,过穷日子,花费很少,与信用卡没有缘份、后来,花费多了,知道信用卡有很多便利。例如,买东西不需要带现金或支票簿,不但当时不付现钱,而且在卡上“支出”了的金额,到次月5日才寄来结…  相似文献   

17.
    
我把她从上海送到广州,从广州送到深圳,送到了我不能再送的地方.一道黄线隔开了我们.只要跨过黄线,便有偷渡的嫌疑了.我是不知不觉"混"到这里采的.此时此刻,头脑里所有的观念都消退了,只有一盏灯还亮着:送.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企业的管理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变革,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其基本特点是: 1.引进内部竞争。由于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企业坳巴竞争引入到企业内部,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人人都有危机感,人人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普及到这种程度:毕业生如能在大公司谋到职位已属万幸,几乎所有基层经理都有MBA学  相似文献   

19.
密闭性是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2005年圣诞节前夕,我们一行应美国布朗公司的邀请从北到南、到西海岸,访问了美国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气候也跟着翻了个个,由冷变为热。每到一处,上海布朗公司袁总总是拉着我,指着大楼告诉我"美国的大楼几乎没有人开窗!"可不是么!真的,没看到哪家,哪栋楼有窗开着。  相似文献   

20.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门大嗓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每每把我的剩饭都端了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多可惜.我最厌恶的是,母亲是北方人,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我常常皱眉说,妈,你吃蒜不要紧,只是要记得,吃完蒜要刷牙,或者含块糖也行,再不行,嚼点茶叶也行.母亲听了,委屈地不语.为了这个,我常买口香糖给母亲.可是母亲总是忘了吃,每次吃完大蒜,都是嘴一抹就出去串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