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下笔者从当地农民渴望得到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信用社加强为农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任务. 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支农任务和要求,要大力组织支农资金,继续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转变支农工作作风,改进农户贷款管理方式,认真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拓展信贷支农领域,巩固和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朱镕基总理去年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引导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使它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ZX市的农户问卷调查,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出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力,定量分析了两者的互动过程。计量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窗口指导意见,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农业与农村金融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农户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农户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下降。贷款农户占农村农户总数的比例偏低、农信礼信贷人员人均贷款数额大、农户贷款上浮利率过高等问题的存在,弱化了信贷支农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对服务“三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主观原因,也有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信神信贷人员数量少且素质偏低等客观原因,笔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改进农户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临的新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额农贷自2001年在江西推行以来,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但几年过去,农户小额信贷投放渠道单一、支农资金匮乏、贷款期限和限额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陆续出现,农户小额信贷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ZX市的农户问卷调查,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出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力,定量分析了两者的互动过程.计量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窗口指导意见,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农业与农村金融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农户贷款而对其发放的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支农再贷款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方山县人行在支农再贷款的发放中坚持立足农村,面向农民求发展的指导思想,适时指导信贷投向,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支农再贷款的切入点.努力增加农村信贷投入。2000年至2002年4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785万元,占全部贷款累放的90.8%,优化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改善了经营,降低了风险,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山东荣成市通过成立"花生收购信息联盟",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户担保贷款模式存在融资额度小、违约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等弊端,实现了农户贷款担保机制的创新,对促进其他农村特色产业加强合作、更好地发挥信贷支农作用具有借鉴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连 《山西金融》2002,(6):32-34
按照国家农业调产有关政策的实施,农村金融部门要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并要求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宗旨,集中资金扩大农业信贷投放,增加农户贷款,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目前,各地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开展了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建立信用村镇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连维鑫 《甘肃金融》2003,(8):44-45,48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在全面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以缓解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应当说,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踏步地从广大农村"撤退",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地位突显的情况下,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加强支农主力军地位、突出支农主力军作用而推出的"拳头"信贷产品.  相似文献   

11.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增加农户贷款而安排的专项再贷款,对引导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作者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作为一项增强信贷支农服务功能的重大政策举措,较好地适应了农户生产资金的需求特点,有助于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自准格尔旗辖区农村信用社推行以来,不仅备受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而且对支农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一般3~5户联保,最高授信额10万元。但是,据调查,准格尔旗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发放额占比较小。农村信用社  相似文献   

13.
农户小额信贷自2002年在全国推广以来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但几年过去.农户小额信贷投放渠道单一,支农资金匿乏.贷款期限和限额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陆续出现。农户小额信贷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吉安县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贷支农合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农信社、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信贷支农联合体的模式——温氏养鸡贷款,不仅着力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而且为推进信贷品牌创新提升农村信用社竞争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严冰 《西安金融》2001,(6):43-44
为进一步改进信贷支农工作,最近,我们对西安市所辖六县及闫良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发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了解农村信用社为改进支农所做的大量工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市农信社的支农工作与广大农民和各级党政的期望还有差距,一是农户贷款投放比例总体偏低,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在所走访的信用社中,使用小额农户贷款的农户平均只占农户总数的10%左右,二是各县区、各信用社之间农户贷款投放量严重不平衡,郊县十个联社中,农户贷款占比超过60%的有5个,低于20%的有3个,比例最高的为90.32%,最低的仅为3.78%。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差异,城郊三区联社农户贷款占比较低有其合理性,但平均仅7.5%的比例显然太低;即使同为农业比重较大的县域联社,最高与最低也有4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总体看,农户贷款难仍然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中突出的矛盾之一,农户贷款管理工作亟等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青海金融》2004,(2):28-30
自2000年以来,大通县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加收入这一中心工作,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改善信贷环境,提高诚信意识,积极组织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工作,在支持广大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如何既承担起为“三农”提供全方位信贷服务的重任 ,又能保证其信贷资产实现良性循环 ,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将过去抵押担保贷款改为农户信用贷款 ,大力推行“信用村”、“信用户”评审工作 ,实施靠信用放款的支农政策 ,有力地支持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促进了全市农村信用社存贷业务的迅速发展 ,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改进信贷方式 ,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农户联保贷款  驻马店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 ,作为肩负全市主要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  相似文献   

18.
孙晋 《河北金融》2010,(5):27-28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下简称"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社区的重要方式,是国家为实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农户贷款的覆盖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质量变化呈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农户信用评定制度不完善、经营成本高、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等问题制约了农户贷款的健康发展。从防范金融风险和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等方面考虑,都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化越 《甘肃金融》2002,(12):58-59
为了改变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人民银行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创建"信用村"活动,取得了社兴民富的双赢效果.一是农民得到了实惠,推动了信贷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三是深化了金融支农服务,密切了农村信用社和广大农户之间的关系.四是有利于信用社规避风险,活化了业务经营.五是重塑诚信,培育了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在人民银行海南中心支行的组织引导下,海南州辖属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经济和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大力实践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民、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由于受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