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是各国政府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对国际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总结.本文首先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0世纪末最新的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国际一体化经济学、国际贸易社会网络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做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
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最终改变了原来西方主流国际贸易学界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崇拜,但比较优势理论至今仍然对国际贸易实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在分析发展中国家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与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比的基础上,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再思考,并结合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提出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企业理论流派按研究视角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将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并对企业边界不同理论的历史与逻辑联系以及不同理论对企业性质的理解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评价,最后反思了企业边界传统理论分析的局限,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对企业边界传统分析框架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对象和性质、发展过程和主要理论来源、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论点。作者认为,工业经济管理学的对象是工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但其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着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工业经济管理学应有学科概述、基本的经济理论、基本的管理理论、工业规划、工业资源、工业再生产等六个基本部分。作者在分析了原有理论体系的主要缺陷后,认为我国工业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定量化、多样化和广泛化。作者指出,工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应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前提,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现代化为目标。本文对其发展过程、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把社会生产区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指导社会生产、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将用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分为两大部类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投资结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这对合理安排计划、制定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投资政策及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控  相似文献   

6.
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方式中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一门科学。伴随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资源配置理论得以形成、发展和丰富。资源配置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到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金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经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研究手段包括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可以说,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资源配置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 一、生产资源  相似文献   

7.
电子提单的产生是对国际贸易物权转让的传统运作方式的一次技术性革命。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对电子提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随着WTO所确立的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建立以及国际贸易更加一体化的发展,电子提单将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相似文献   

8.
传统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但是,在现实国际贸易活动中,交易成本在塑造一国比较优势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回顾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及其与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关系、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度量、引入交易成本分析的国际贸易变化之相关文献,指出:现有文献未严格区分"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成本的测度与贸易理论中基于引力模型的贸易成本测度还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考察国际贸易的变化是测度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种直接手段。通过比较借鉴经典的银行挤提理论和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筛选了20个国家2008年的双边贸易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具有滞后性。同时探讨了我国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主要基础,也是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19世纪初李嘉图在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提出相对比较成本学说以来,国际上比较优势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的学派不断涌现。比较优势的内涵也愈益丰富;除了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以外,机会成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赋存、技术水平、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运输条件、市场条件等等,都成为人们考察比较优势的对象。研究比较优势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服务贸易的日益快速增长是我国入世后服务贸易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引入贸易竞争指数,对入世前后两个阶段的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的比较分析,以寻求对入世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大。对此,文章将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相结合,就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issue of how financial development affects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without investigating the various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Significantly, how the digital economy modulates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rade remains unexplored. Our study addresses these research gaps using panel data from 47 African economies spanning 1990 to 2019. Our findings based on the dynamic system GMM approach show that the direct impa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have been crucial in driv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frica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Second,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the digital economy serves as a vital channel through which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de in Africa. Third, the robustness checks by excluding countries endowed with natural resources in Africa provide robust evidence that digital technology and finance matter for trade. Further, the study discloses an important novelty in that the marginal effects on trade increase wh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Africa interacts with the digital economy. In light of these findings, we conclude that policy reforms should focus on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its use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今世界区域贸易日益活跃,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达成“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共识。双方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支点,以贸易领域为双方优先对接合作内容之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推进欧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等所构建的体系,多维剖析了双方经济开放度、贸易竞争力、贸易商品互补性、贸易亲疏关系等的基础与现状。分析结果显示欧亚经济联盟的开放型经济为加强双方贸易对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双方贸易商品的高互补性明确了双方合作大于竞争的贸易关系,应以双方互补性极强的SITC3(矿物燃料及润滑油)为重点,促进欧亚经济联盟向中国出口的贸易关系的进一步提升,并以此平衡中国东、西部经济开放的程度,推动中国外贸供给侧改革,引导我国外贸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转型,繁荣欧亚区域贸易。  相似文献   

14.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FDI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别从贸易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国际技术扩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实现资源在国家间的有效配置,能用最小的资源投入,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合作获得最大的产出。但自由贸易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所依赖的基本假定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并以全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这些假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国家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制定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自由贸易在现实中更多的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同时一个国家在制定和执行贸易政策时往往不单单从经济角度出发,而会从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在内的各方面综合考虑。本文即是以2005年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进行限制为例,通过考察美国实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政策后对美国产生的利益影响,进而对美国在整体经济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还要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的原因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并给出我国今后应对此类问题的政策建议,指出我国在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应从多角度入手强化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顺势抬头,各国贸易保护壁垒重新筑起,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恶化的危险。文章探讨了此次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贸易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当今世界"环保时代"的到来,环境保护问题正在也将继续对国际贸易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贸易和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冲突是以自由贸易为基本原则的国际贸易体制与国际环境条约、国内环境政策的冲突,只有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自由贸易、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本文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入手,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外移的浪潮不断高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外移的数量同样迅猛增加,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日趋彰显。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利用1984—2004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劳动力外移和对外贸易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力外移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原因视不同的产业分别呈替代和互补关系,从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