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参评县(市)创建活动第三方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重点研究参评地区的公众参与性指标测评情况。研究发现: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总体较好,近5年来,社会认知度略有下降,公众满意度提升明显。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的建议:(1)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公众知晓度;(2)畅通参与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3)转变发展理念,提高公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针对不同社会主体对规划认知及参与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提高规划认知程度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措施,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参与式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顺义区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广义认知程度总体较低,明显低于城市总体规划;但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相关措施认知度却较高;(2)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统筹能力都有待提高;(3)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规划的实施;(4)不同特征的社会主体对自身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认知程度差异明显。研究结论:政府应在规划各个环节中加强宣传,尤其强化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教育,促进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培育公众的规划参与意识,提高规划的公众认知度,加快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和评价江西省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9年来的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等社会影响度。研究方法:问卷法调查。研究结果: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认知度及获取规划信息渠道有所不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社会参与成份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只是事后的、被动的参与;公众对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满意度达89.9%。研究结论:针对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影响度的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以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公众参与案例,总结国内公众参与的实践,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公众参与对于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有积极的作用.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应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规划理念,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需从符合国情和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角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湖南茶陵县247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中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休耕制度和提升制度绩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理论,构建耕地休耕农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超过75%农户对参与休耕总体评价为满意,但农户对政府形象和政策功能的认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农户参与休耕满意度主要受到政府形象、农户期望、政策认知和感知价值的影响,除农户期望对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潜变量均对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期望与感知价值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具体分析表明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对休耕后耕地直接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提升的感知是影响农户休耕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完善休耕实施过程,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大休耕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政策认知;建立长期休耕试点规划,稳定农户休耕预期;确保农户收入不降低,权益不受损。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和典型访谈方式对苏州和常州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户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多水平Logistic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农户满意度仅为68.09%,且常州地区低于苏州地区;(2)不同村农户满意度差异显著,该差异的83.03%由村级因素所致;(3)农户因素中最大收益获得者、流转价格、收益分配合理性、资金管理规范程度、流转流程了解程度及文化程度对满意度具有正向作用;(4)村级因素中流转类型对各村满意度均值具有正向作用,而到最近城镇的距离会弱化资金管理规范程度对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政策启示:应从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及就业能力,加大宣传流转知识与流程,增强流转工作透明性,建立价格更新机制,规范资金管理,探索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与流转类型及加大政府对集体经济组织监管力度等方面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入手,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相背离的情况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6个具体建议:①树立真正意义的弹性规划理念;②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重点:③准确把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④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全面提升;⑤加大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⑥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方法]文章以安徽省寿县4个典型镇的147户农户与4个项目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可行能力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整理规划意愿的驱动因素,运用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功能检验农户参与对规划的影响。[结果]非农业收入比例、农地整理政策了解度、排灌沟渠布局、田间道路密度及公众参与机制等5类因素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规划的影响表现在较大程度优化了规划方案,提高了农地生产率等,但耕作田块扩大效应不显著、排灌沟渠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偏好生产路建设及轻视田间林网工程建设等弊端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忽视规划全局性与环境效应等。[结论]可通过强化农地整理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引导农户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基于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农地整理规划效果的衡量尺度以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以"村土地利用显著特征分析→村土地利用问题分析→村土地规划控制引导"为研究思路,通过文献分析法、调研分析法等对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农村土地利用存在土地利用无序、土地污染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交通道路管护机制欠缺和人均建设用地过大等显著性问题。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建议:(1)合理进行指标分解,下达指标控制目标;(2)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优化居民点布局;(3)推进中心村规划与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4)设置垃圾集中点配套用地,完善用地规划和垃圾处置管理;(5)强化规划编制公众参与,尊重地方特色;(6)强化技术应用,提高规划编制效率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措施主要有:建立健全汇交监管平台,实行资料汇交清欠督办制度,实时更新资料验收信息,实行两个挂钩制度,举办专业技术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工作中也存在地质资料汇交范围不全、汇交不及时、汇交质量有待提高、地质资料技术标准有待细化、地质资料管理缺乏有效抓手等问题。加强湖北省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建议:(1)保护合法权益,规范汇交范围;(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汇交意识;(3)拓宽培训内容,提高汇交质量;(4)健全技术标准,统一汇交管理;(5)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农户有效参与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和地方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为正;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地块面积以及地块数量等4个因素中仅有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表现出对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农村是否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等因素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个因素均以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农户参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程度.[结论]农户参与农地整治规划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与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农户对已实施农地整治项目的满意程度、村庄是否成立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是否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内涵、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于土地整治的实现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厘清了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层次内涵,阐述了社会资本作用于土地整治的两种实现途径。研究结论:(1)社会资本是农民之间合作的基础,体现在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合作为基本特征而构建的社会参与网络;(2)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中的社会资本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得以显化,是建立和优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的充分必要条件;(3)社会资本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机制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的有效途径,在丰富规划参与主体、增强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实施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尝试从决策咨询、执行监督、评审和公众听证等几个角度,构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控制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检验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成效。研究方法:遥感影像分析、GIS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规划农用地边界在控制农用地减少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与1983年总体规划相比,1993年总体规划在农用地边界控制方面的成效略有改善。研究结论: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可能的调整手段包括:(1)加强对城市建设“界外选址”的控制;(2)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村镇居民点的扩展规模;(3)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4)加强农用地规划中的公共参与和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明农村居民点整治后农民入住新社区的满意程度,完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肥城市湖屯镇的3个农村居民点整治村为研究区,进行农民入住新社区满意度评价,以期为改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供参考,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G1法和模糊物元分析法,构建包括12个生活指标、10个生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民入住新社区的总体满意度、不同社区的农民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结果]农民入住农村新社区的总体满意度达到"满意",其中,陶阳社区、涧北社区为"满意",张店社区为"较满意"。农民对生活环境和基本设施方面最满意,不同社区满意度的限制因素不同,有耕作距离、居住消费等。[结论]农村居民点整治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给农民带来实惠。但应因地制宜,合理选址,在整治同时注重配套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新社区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整治是依法在农村地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用地布局.利用区位要素进行土地整治模式选择,从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发展区、东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区、中部平原高效农业发展区和西部农牧综合发展区4类区域分别探讨了差别化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并从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尊重民意3方面进行了土地整治策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国外土地规划立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日、英、美三个典型国家土地规划立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国外土地规划立法的主要特点,针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应借鉴国外土地规划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地规划法》,在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协调好与其它相关法律的关系,完善立法体系,并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