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区域生态用地分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和梳理中国区域生态用地分类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中国区域生态用地分类的特点,提出中国区域生态用地的分类体系,为中国区域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中国对生态用地的内涵缺乏统一的界定,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土地的生态属性考虑不足,导致生态用地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生态用地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研究结论:(1)应从"泛生态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区域生态用地的内涵,将耕地等以生产功能为主,同时具有较为重要的生态功能的土地纳入生态用地范畴,但应排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2)基础性生态用地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最重要的自然本底,为了加强对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和管理的针对性,在分类体系中应突出基础性生态用地;(3)区域生态用地可采用三级分类,一级类可分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全性生态用地和辅助性生态用地三大类;(4)为有利于对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的应用,建议生态用地分类体系中三级分类的名称设置和内涵尽量与现行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相衔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剖析近20年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点,划分不同保护区域,为编制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保护生态用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判断全省生态用地的发展趋势;根据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方法,描述全省生态用地的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方法获取数据并输出计算结果。研究结果:1996年以来全省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了46.8×10~4 hm~2,减少态势具有明显的"平稳—加速—减缓"的阶段性特征;全省生态用地分布基尼系数由1996年的0.523降低为2016年的0.480,生态用地区域分布趋于均衡。研究结论:(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来有可能出现生态用地由减少到增加的拐点;(2)本文把全省划分为三类不同的保护区域,并根据不同保护区的特点提出了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生态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以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高水平安全格局内可开展适当的开发建设,但应控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发挥其生态隔离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有利于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综合需求,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从农用地的功能出发,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空演化规律。[方法]运用影子工程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和替代法等多种方法测算2005—2015年吉林省农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并运用Ar GIS10. 2对2005—2015年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 2005—2015年辽源市、白山市、四平市、松原市、通化市和延边州等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下降为-24. 33%、-22. 69%、-15. 88%、-12. 53%、-12. 09%、-5. 34%;(2) 2005—2015年白城市、吉林市和长春市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上升为25. 9%、7. 83%、0. 21%;(3) 2005—2015年吉林省林地和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大于草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论] 2005—2015年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存在着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吉林省东部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林地、水域面积大,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而中西部地区为松辽平原,耕地面积较大,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小,且伴随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不断蚕食农用地,使得农用地面积减少所致。研究结果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用地价值补偿制度、保护农用地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区2000年、2007年、2016年三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Arc GIS 10.0软件平台,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6年土地利用转型情况;利用三生功能理论和重心迁移理论,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用地,分析探讨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16年林地、草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下降比例达41.33%。耕地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间的转换主要在中南部地势平坦地带,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间的转化主要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乡镇土地功能间转化均表现生产功能用地转生活功能用地,同时生态功能用地转生产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活功能用地、生产功能用地比例分别增加8.24%和3.43%。研究期内三生功能用地重心均向西北部移动,且纬向移动幅度大于经向移动幅度。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重心分别向西北移动2436.56 m、100600.96 m和2022.21 m。(3)生活功能用地中中心城镇在原空间基础上向外扩张,农村居民点在原空间上有所收缩,沿交通线发展迅速;生产功能用地扩展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中北部区域扩展,水源条件为关键因素;生态功能用地正逐渐让步于生产、生活功能用地。研究结论: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土地多功能转变能够客观具体的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动因与发展趋势,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特点,强调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研究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东部土地利用区、环青海湖土地利用区、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青南土地利用区四个分区。针对青海省及不同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建议:(1)计划管理方面,予以土地政策支持,适当增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2)地价方面,对利用戈壁荒滩等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予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土地资源开发方面,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研究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东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对现有城镇内部改造和挖潜利用;(4)耕地保护方面,以财政资金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5)集约用地方面,建立适用柴达木地区的集约用地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划定中国土地生态补偿分区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格局空间统计分析与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为高生态安全区,东部地区为低生态安全区,是生态服务功能空间传递的受益区,可将中国划分为生态补偿受体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生态补偿主体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两个一级大区。研究结论:设立全国性的土地生态补偿专门机构,构建土地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土地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完善土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导引。  相似文献   

9.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图谱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为开展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涨落势图谱分析。研究结果:(1)1990—2018年黄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04%和2.49%;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15%和0.17%。(2)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单元以草地与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广泛分布在除阿拉善中部以外的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空间分布较集中;其次是耕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相互转换,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榆林市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南部以及黄河入海口附近,空间分布集中;(3)两个时序单元内,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面积变化最大的均为草地,且上、中、下游地区涨落势图谱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较清晰地展示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能为摸清转型规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土地生态伦理及生态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生态伦理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土地生态系统的领域,通过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来规范土地资源利用行为。由于土地生态伦理观的实现,依赖于土地生态文明的发展,依据土地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以及土地生态伦理的原则与价值取向,提出土地生态文明的基本认识与主张。  相似文献   

12.
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能有效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但却遭到人类极大地破坏,如何使生态用地得到更好的保护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自博弈论发展以来,已经运用到很多领域,但尚未运用到生态用地保护的研究中。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分无政府干预和有政府干预情况进行生态用地保护中各利益方的博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生态用地保护必须要靠政府合理干预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作为保障首都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健康程度反映了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下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成效。本文通过构建北京市西北生态涵养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的生态健康程度,为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PSR模型、层次分析法(AHP)。研究结果:(1)基于PSR模型构建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系统3个准则层和10个评价指标,涵盖涵养区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影响;(2)研究区4个时段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673、0.664、0.650、0.687,生态健康等级为一般。研究结论:北京市西北涵养区生态健康状况较为稳定,在保持西北涵养区建设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需要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态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既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经济效益上的最大化,又能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现实土地整理活动却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状况而存在整理的成本外溢现象,即外部负效应,从而未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应用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土地整理的负外部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山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期以来,福建山区经济发展基本上处在资源经济的轨道上运行,只重视资源,忽视了生态资本价值增长,特别是忽视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此认为福建山区经济的发展的思路必须从资源相对优势向竞争相对优势的转化并提出实现这一转化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合理、完全、正当的土地补偿机制。研究方法: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征收补偿中,不仅要对土地的资产价值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生态补偿缺失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应从观念、制度、方法等层面完善和确立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对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市生产性生态足迹较大,碳足迹剧烈增加;可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武汉市一直处于严重的生产性生态赤字,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武汉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地不断流转为城市用地,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探讨农地生态保育功能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农地流转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