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土地权籍理论下的人地关系为核心构建土地管理数据模型,为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土地管理数据共享集成提供基础。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现有的土地数据模型和土地行业标准规范,总结归纳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内涵和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语义,初步建立了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是人地关系的综合体,基于人地关系的土地管理数据模型,能够集成土地管理中的人地关系,并完整地表达土地管理的要素、关系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一座灯塔,每当世界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每当人类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研究,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中,文化角度的研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生活样法,虽然马克思主义没有把自己的目光专门聚焦于文化现象,没有构建知识论意义上的文化哲学或者文化理论,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历史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为关于文化的理解奠定了更加宽广的视域和扎实的理论根基。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由衣俊卿、胡长栓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一书,深入研究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内涵、重要思想与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与中国农业合作制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合作制的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合作事业的理论基础。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对于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评价,对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形式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认识,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以及农业微观组织构造的目标选择等重大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正确总结合作化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对于我国农业合作制的健康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碰撞理论和中间过渡状态理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所需具备的条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进一步指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于农民本身所具备的能量太低,同时又由于受自身的知识水平,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得其再次获取转移能量有限,只有小部分农村剩余劳动者才能与城市发生“有效碰撞”,进而转化为市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善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体系,其思想内涵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检验后,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仍然是方向性的坐标。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学习经历、生活背景以及伦理关系角度进行阐述,以此作为探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和发展的脉络,概述马克思个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深刻领悟和把握北大荒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逻辑,对于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并综合实证调研,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因子及决策逻辑。[结果](1)西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比例偏低,仅30.6%的农户发生土地流转行为。未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将土地闲置或种植林木的比例达21.1%,土地抛荒、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2)西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兼具“农民”和“市民”双重身份特征,其土地流转行为决策逻辑契合推拉理论,受个人自身特征、流动范围以及流出地、流入地特征“二维四要素”影响。(3)男性、年迈、重视老家风俗习惯、流动空间跨度大、在流出地存在家人照料问题、在流入地面临歧视或存在买房问题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偏低,而在流入地拥有高收入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则较高。[结论]在诸多决策因子的影响下,农户遵循“乡土情怀维系、基本生存保障和流转风险规避”决策逻辑,对于离土离乡卷入城市化浪潮的农户而言,土地...  相似文献   

8.
山地未来的开发与发展状况决定全国现代化的实现及其水平.该文探讨了一元化、二元化、三元化、四元化山区人地系统基本格局,异质人地结构类型下的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与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优化的技术工程和山地文化特征,提出了建设山区信息化数据库、山地区域经济开发和遵循工程哲学和经济科学融合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从频繁发生的中国农村土地冲突这一现象入手,对现有学术研究中微观的现象描述、中观的制度分析到宏观的政治阐释三种路径进行反思并提出新的理论进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现有的研究达成了一些基础性共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特别是在宏观的政治阐释层面存在着诸多分歧,对此,应该在中国农村土地冲突问题的分析中确立基本的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引入"土地风险"概念,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建构,是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冲突问题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篇重要著作,是在共产国际不顾中国革命实际的"瞎指挥"和党内盲目执行共产国际指示从而严重"左"倾的形势下,在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无法得到执行甚至备受指责和非难的情况下产生的,已经具备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雏形,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所强调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及调查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州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相对而言,苏州市区位优越,交通方便,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外资引进起步早,发展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突破8000元,今年有望增至9000元,正在向万元冲刺。但是,由于体制改革、产业功能、农民素质、就业机会、创业条件、资源状况和天灾人祸等因素,“天堂里还有穷人”,“农村还有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和做好帮困工作,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尤其是如何建立帮困的长效机制,更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积极的探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内在要求,更是农村弱势群体的殷切期盼。苏州市帮困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本研究基于推拉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对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是城市推力与农村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过程中存在资源禀赋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经历的四个阶段后,重点介绍了罗默和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四方面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中国土地储备制度产生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 :确定土地储备制度在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历史演进中的地位 ,对其产生的必然依据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方法 :社会物理学的社会燃烧理论。研究结果 :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二次革命。研究结论 :社会燃烧理论可引入到制度变迁领域 ,是研究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种政府失灵,并且这两种政府失灵涉及不同类别的政策问题,因而单一的技术性对策无法达到理想的解决效果,故需要依据不同的问题特征,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政府失灵改良框架进行指导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建设用地配置同时存在政府失灵Ⅰ与政府失灵Ⅱ。前者发生于政府内部,以央地关系失衡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机制失效为特征;后者发生于政府外部,以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配置为特征。对应于这两种政府失灵,本文设计涵盖6类调控工具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其中,针对政府失灵Ⅰ,主要有观念性调控、规划性调控和经济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转变形成目标相容的管控理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入指标交易与管理平台等;针对政府失灵Ⅱ,主要有规则性调控、探索性调控和产权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健全土地市场运行规则、探索创新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构建现代土地产权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对梅州市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分析了当前梅州市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并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村镇规划,引导集中建房;加快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做好普法工作;明晰产权,合理分配收益;完善宅基地登记发证制度;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政策制定的内在规律、优化政策制定的运行机制以及预测政策制定的未来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研究结果: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政策的议程设置受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问题何以成为焦点议题”的问题源流、“政策连贯性及其法制依据”的政策源流以及“民众意愿、利益主体与政府策略”构成的政治源流三种源流的影响,并经由政策之窗实现交汇,推动农村集中居住区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研究结论: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政策变迁的策略选择在于以《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政策颁布为时机,明确以“农村集中居住区宅基地确权”为主要内容的核心问题,制定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法》为法制依据的政策建议,营造以“项目进村”为确权契机的政治环境,从而推动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发展经济学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界定经济发展,暗含着工业化始终处于一定水平上。然而,现实中的工业化是一个不断的产业升级过程。本文在苏州产业升级和农村变化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模型论证了在工业化升级下出现的中年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和“返土”现象,及其对工业化升级所需要的土地集中的影响。本文分析得出:由于中国简单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化升级会对中年农村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就业产生逆向冲击,使得农民在工业部门的就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采取不适当的土地集中方式,将会被农民失去未来生活的保障,并阻碍土地集中。本文在比较了一次性补偿方式和土地股份制之后,进一步得出,一次性补偿方式会降低农民集中土地的积极性,在现有土地产权制度下,土地股份合作社能够增加农民当期福利并保障他们未来生活,从而使土地集中得以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工业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对家庭借贷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会显著影响其对农业经营正规借贷的需求,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对农业生产正规借贷的需求越旺盛,民间借入行为则不会受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研究了土地经营规模对家庭借贷的影响,为政府解决中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是政府为了促进社会福利所做的最核心的部分。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是占份额最大的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在公共支出中的比重也在增加。于是,社会保障已作为一项日益重要的课题而被提上日程。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分析和历史演进的研究,将有助于在社会保障领域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