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与法律框架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提出土地规划立法的导向,构建土地规划法律框架.研究方法:应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土地规划立法应该体现市场经济下的立法理念,注重土地利用伦理的立法准则,强调土地用途管制的立法核心,倡导"阳光规划"和"公众参与"的立法思想;土地规划立法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土地规划法>和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法令化的土地规划方案.<土地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是同属于<土地法>之下的姊妹法;<土地规划法>与<城乡规划法>应该互相协调,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是其他规划的"母"规划.  相似文献   

2.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土地征收侵权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征收侵权原因,寻求解决土地征收侵权问题的对策。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征收侵权表现为超出"公共利益"范畴、未遵循"法定程序"、未给予"合理补偿"和"复合型"侵权4种类型;(2)立法缺失、政府职能错位、司法保障缺位是导致土地征收侵权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研究结论:解决土地征收侵权问题的对策是:完善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4.
土地立法与《土地管理法》修订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中国土地立法的基本思路,探讨<土地管理法>修改的重点和方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立法存在土地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层次偏低,立法主体多元化,土地私法关系的立法被忽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内容相对匮乏等问题.应该尽快制定土地基本法,健全土地立法体系,循序渐进逐步推出各具体职能法规、规章,设立专门的中性的常设"立法机构",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于土地立法工作之中,借鉴国外土地立法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法学的研究.在<土地管理法>修订方面,废除按"土地原用途"计算补助费用的规定,改按市场价格向农民支付征地费,"土地征用"改为"土地征购"和"土地征收"应是<土地管理法>修改的重点,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分享应是<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指出当前违法用地问题突出,分析土地制度还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立法对策和法律架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法理推断法、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1)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监管、保护的模式不利于实现国家土地资源安全;(2)健全社会公益监督机制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的监管、保护力度及其效果。研究结论:构建行政与公益诉讼特殊司法救济双轨并行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逻辑路径与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在对中国现行空间性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新法制定的逻辑思考路径以及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按照"立法前需理清的相关理论问题——涉及新法自身的基本功能定位——需整合后纳入新法的现有规定"这一逻辑思考路径,可以发现新法制定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进而得出新法的初步框架。研究结论:(1)从节约立法成本和提高立法效率角度,新法的制定可以借鉴现行多数规划立法采用的以规划编制和实施程序为主线的立法框架;(2)立法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相关实体性规定的完善,包括规划权的性质界定、相关私主体空间权益的确认与保护、规划权力的合理分配等;(3)新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但能为统一的空间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也会对其他相关规划立法的废、改、释提出要求,但新法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有待学界继续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焦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当前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存在的法律问题,针对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立法状况,提出立法对策和法律架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立法应开禁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2)继承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方式在法律上具有可行性。研究结论:尽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8.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流转的依据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将继承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流转的新形式,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提供新视角。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研究结果: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调查资料显示,64.4%的农户认为可以继承;68.7%的农户希望土地的使用权包括继承权;在涉及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际操作问题上,98%的农户采取"变账不变地"的方式解决。研究结论:继承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的流转方式具备法律上的可行性,应该重视和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制度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与"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商榷,籍以深化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律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该学说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没有任何歧义,这与集体化以来农地所有权属高度分化成为地方性知识并具有多种含义和所指的事实不相符;(2)该学说认为中央有意不在立法上明确界定农地的所有权归属,这与相关法律一直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立法技术试图明晰它的立法史实相违背;(3)该学说认为"有意的制度模糊"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且能有效化解土地纠纷,这些也与中国农村改革史和土地纠纷的发生机理相冲突。研究结论:"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不能成立,不可轻率使用"模糊"之类的词语来概括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土地管理立法缺陷、执法不严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物权法不健全、土地法缺位和土地管理法不完善影响地政管理;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冲突、"三权"主体不分和权利制衡机制不完善是执法不严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健全立法、严格执法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是否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法律解释分析,立法学分析。研究结果:生态用地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在静态区分方面生态用地应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呈并列关系,生态用地分类的决定性依据为土地资源之社会功能而非自然属性;在动态约束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针对生态用地承受的市场失灵趋势具备动态适应性,能够抑制生态用地流失或侵占其他土地用途类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法》应作出相应的稳健更新,在此过程中应借鉴生态价值定量评估、生态补偿核算方面的技术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试点成果,确保法律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的静态区分和动态约束,并确保法律在更新过程中得到及时优化。  相似文献   

12.
浅谈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资本积累阶段,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眼前利益出现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土地执法监察难表现的五种现象:即发现难、定性难、制止难、处理难、执行难;着重分析了造成土地执法监察难的社会因素、法律因素、体制因素和社会条件因素等四个主要因素,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法制、机制、体制创新,解决土地执法监察难的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立法完善,包括未来<民法典>的制定,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变法,一种观念的变革,要敢于突破现有的概念.我国现有的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构建方面却都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认真检讨三部<民法典>(草案)中构建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无疑将有助于我国<民法典>(草案)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王杨  孙蕊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0):20-26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经营权性质和担保形式,对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法律制度提出完善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1)现行法下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属性为物权,融资担保形式为抵押。(2)地上农作物原则上不纳入抵押权效力范围,但农业设施等其他地上构筑物除外。(3)土地经营权抵押采用登记生效主义更能确保交易安全。(4)合理限制承包方对流转合同的单方解除权可以保障抵押权稳定。(5)通过执行程序实现抵押权时,价值较小的土地经营权不宜坚持拍卖优先原则;增加强制管理这一实现方式,并允许与拍卖程序并行。研究结论:土地经营权是农地财产归属与利用相分离的结果,基于权利结构与权利客体的特殊性,其融资担保制度不能被一般规则所涵括。在未来出台的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立法中,应当在给予土地经营权人更多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主体利益,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土地经营权采用相适应的担保权利实现方式,促进融资担保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法律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法律建设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从1997年建设部颁布的有关地下空间的第一部部门规章开始到现在,各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已经有32部,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产权归属、与地表的关系、开发利用规划、交易转让等各个方面。研究结论:与地下空间相关的法律建设速度很快,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覆盖范围小、法律效力低;(2)不同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内容上的冲突;(3)在一些重要内容上缺乏相关规定。因此,进一步完善需要:(1)对已有的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2)对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3)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土地法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现行土地法律制度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理念,重土地的开发利用而轻保护改善。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法律及其制度,难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重新认识土地的价值,树立新的土地发展观、效益观、安全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耕地特殊保护制度与土地征用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阎巍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25-30
研究目的:分析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中国集体土地征收行政诉讼案件的影响,厘清相关案件的审判思路。研究方法:立法目的解释、实证研究和原理论证。研究结果:征地批准行为将随着公共利益的明确、征前程序的完善以及征地审批权限的下放逐渐具备可诉性;预征收公告行为不可诉,但是不公告行为如果对被征收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则可诉;预征收过程中,与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主体,原则上应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但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做法,对乡镇人民政府以相关单位进行授权和委托;预征收协议签订后,除补偿安置标准改变,一般不能因市场行情变化而申请变更协议内容;农民住宅的补偿应更多体现出财产属性。研究结论:此次修法使得集体土地征收从以行政权运作为主的模式演化为一种通过公共参与模式对集体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拓宽了公私权力(利)交汇的领域,为相关领域司法审查预设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行性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行性,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出构想与建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国家垄断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弊大于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入市则利大于弊。研究结论:应当实行国家严格控制下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