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政府失灵视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虽然我国现行法律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但自发、隐性流转早已存在。本文从政府失灵视角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障碍进行论述,详细分析了政府失灵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表现以及形成机理,最后基于政府失灵视角提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改革建议,即建立健康、有序的流转市场是解决政府失灵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成都市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实践,并提出可能的风险和相关建议。研究方法: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的产生背景,总结其对现有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制度体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了市场定价的机制作用,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并能够适当引入社会资金。研究结论:当前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宜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案,并注意在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前谋划指标交易的下一步走向,同时探索新的方式实现指标落地。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系统的、动态的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模型,寻求在总量约束下如何实现用地结构优化和供给速度合理化的配置方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法.研究结果: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解决了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问题、建设用地结构配置以及小城镇建设用地供给速度问题.研究结论:小城镇建设规模要结合当地实际,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优势产业或部门中去,发挥其最大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上市:市场失灵与其政策矫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上市陷于困境的制度之源,探讨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上市的政策矫正。研究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和交易费用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上市限制不当以及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产权残缺提升了市场交易费用,减弱了当事人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影响了交易效率,降低了社会福利。研究结论:必须"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在明晰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产权基础上,赋予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上市的权利,从消除制度障碍、明晰土地产权等角度克服中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上市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构建多主体利益均衡的建设用地制度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已经完全放开,但一级市场仍由政府垄断,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均无法直接进入土地市场,而政府主导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又没有很好地理顺农民、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所以不仅征地拆迁补偿造成的矛盾与冲突屡屡发生,而且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紧张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并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利权属,并通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及税收调节机制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构建农民、政府、企业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的建设用地制度框架,使建设用地制度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挖掘建设用地区域配置平衡的内涵和分析建设用地区域配置帕累托最优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模式,认为建立区域间建设用地指标可转让制度,可以使农用地正外部性效应得到补偿,建设用地负外部性效应计入成本,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农用地的积极性,使建设用地配置得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经济增长贡献和人口用地公平出发,构建区(县)建设用地指标配置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南京市进行例证分析,为改进地区间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提供思路与建议。研究方法:C-D生产函数、协调度分析、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2006—2014年建设用地扩展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低于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地区经济增长对土地总体依赖度持续降低;(2)不同区(县)建设用地扩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明显差异,建设用地指标过度配置和配置不足现象并存,区际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率提升空间大;(3)从常住人口总量与建设用地总量来看,地区间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公平性较高,但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变化率的关系显示建设用地指标地区间配置公平性需要提升。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与主体功能定位,兼顾经济效率与地区公平;(2)应引进价格竞争和绩效竞争,提升地区间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分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分区,并据此提出区域差别化的管控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集约管控区域;再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1)建设用地集约度增加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约度的增加量先呈上升趋势,当人均GDP超过69251元/人后转为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终将趋于稳定。(2)全国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调整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内涵挖潜区。(3)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资源供给、产业结构和配置方式4个方面。研究结论:应根据区域影响因子作用差异,从增量供给、门槛约束、存量挖潜、市场建设等方面制定区域差别化的集约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考察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入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方法:以中国大陆1990—2013年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和建设用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耕地占用税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土地租税收入具有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作用,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益分成的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推动作用,建设用地变化仅与耕地占用税收入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结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耕地占用税制度产生反向政策响应,合理调整土地财税体制和盘活存量土地才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明确政府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职能、职责,理清入市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概括总结法,以14个入市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为分析范本,析取合同条款中映射出的政府角色,并从入市全流程视角剖析政府在入市中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路线。研究结果:(1)入市中的政府角色主要体现在构建制度环境、培育市场、市场准入管理、协调收益分配和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2)政府角色不能超越入市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底线,需加强防范政府角色错位、越位和缺位风险;(3)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应是当前阶段政府角色的价值追求。研究结论:政府应继续充当"掌舵人"角色,优化规划编制,强化用途管制与批后监管,指导监督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在此基础上,还权于市场,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采取土地用途监管的方法缓解快速城市化给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弱势群体保护和城乡治理等方面带来的沉重压力,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出现了监管失灵的问题。采用社会性规制的方法,对我国土地用途监管失灵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用途监管失灵既有中国土地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的原因,也有土地法律制度没有得以贯彻实施的因素,还有大制度环境对土地用途监管制度的影响。因此,我国当前土地用途监管是改善而不是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利用系统分析方法考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系统内部的市场机制、政府管制及外部环境等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市场发育及市场功能失灵、政府管制制度及政府失灵以及流转系统外部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然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不一定更有效或可能导致资源配置负效应.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建设,为流转提供法律支持;深化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确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及其产权权能;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培育与政府管制制度的系统建设和改革,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耦合;转变政府职能,多方面保障政府行为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配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的思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价,动态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增强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激励地方政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定义科学范式的内涵,构建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显化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以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是土地科学学术群体所认可和接受的关于土地科学的基本认知、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体系,是土地科学学者开展土地科学研究时的共同"学术语言";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是土地科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成,以土地资源、土地管理、土地工程为本体论,以着眼于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辩识的发展观、系统观和时空观为认识论,以质性与量化研究法、时空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工程技术法等为方法论。研究结论:当前土地科学学科范式以一种隐性的潜意识方式存在并指引着大多数人的研究和实践,亟需应用科技哲学层面的范式理论,搭建中国土地科学学科范式框架,推进其范式显化、竞争、转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工业用地配置过程中,各级政府角色失效造成工业用地低价与低效配置的原因。研究方法:在描述正式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对造成工业用地地价和低效配置原因的3种观点进行分析判断。研究结果:依靠地方政府优化垄断供地技术,以及中央政府进行有效监管来提高工业用地配置效率的假设不能成立。在不改革供地制度的前提下,承认地方政府低价供地策略选择,通过最低价标准限制地方政府压价底线能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工业用地市场所依赖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政府应放弃垄断供应权力,形成多元主体供应的竞争市场,才能推动工业用地低价与低效配置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实现的可行性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结合中国相关管理法规与实践并与国外经验对比,对中国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的功能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结果:中国政府的土地优先购买权在防止低价转让、储备土地来源、获得公共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功能受到极大约束,主要是由于权利内涵的空洞和实施规范的缺失造成的,而深层原因是中国政府掌握着具有强制力的其他获取土地的手段。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功能在近期难以实现。研究结论:当前的政策环境使得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成为一个空制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省级行政区建设用地及各功能用地的单/多中心两种配置模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静态面板模型、正反论证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在全国层面,建设用地及其工业和居住用地多中心配置提高了技术效率,商服用地多中心配置则相反,且随着多中心配置指数提高,居住和商服用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强度呈倒“U”型变化。(2)在区域层面,东、西部与全国的规律基本一致,但东部建设用地及其分功能用地多中心配置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强度最大,西部随着建设用地多中心配置指数的提高,其对技术效率的积极作用逐步凸显,工业和居住用地多中心配置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性相对较弱;中部建设用地多中心配置主要源于居住用地促进技术效率,而工业用地多中心配置抑制技术效率,商服用地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建设用地及三大功能用地空间配置对技术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配置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优化了新增建设用地供给结构,能够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结论:本文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