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财政滞后一期和土地管理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目标必然导致对土地市场的干预,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率;(2)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超出6.38拐点的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转负;(3)作为土地财政的重要运作方式,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的相对价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4)土地财政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二线城市和五线城市最为显著;政府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应正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其存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C2R模型对湖南省2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土地利用效率较差的城市主要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低与城市等级没有必然联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应采取节约资本投入,或增加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土地税收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方法,解决土地利用效率计算中指标数据多源异构的问题,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评价提供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从土地征收到土地保有全生命周期各项税收信息,叠加用地单位累计土地面积、土地等级、全环节土地税征收政策,采用模型分析法建立基于土地税收、面向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利用效率计算模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基于该方法建立了武汉市土地税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截至2013年底,共清理闲置低效用地71宗,31家企业退出土地445亩。研究结论:该计算模型可定量计算用地单位累计土地利用效率,能够为闲置低效用地的清理提供手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集约利用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中国柑橘生产效率及其时空差异,旨在为提高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柑橘生产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面源污染约束下2008—2017年我国柑橘生产效率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和损失原因。[结果]华中和华东区柑橘生产效率较高,华南和西南区较低。各省效率损失原因如下:用工投入冗余主要发生在广东和湖南两省,资本投入冗余主要发生在湖北、江西和福建,多数省份都存在化肥投入冗余和一定增产空间。此外,总氮和总磷流失量过高是各省份柑橘生产效率降低的普遍原因。[结论]我国柑橘生产效率有一定损失,且存在省际间和年际间差异,总氮和总磷流失量过高、化肥投入冗余、单产不足等是生产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通过品种改良、柑橘生产管理技术改进来提高单产,通过水肥精细化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改进耕作方式和减少化肥用量来降低总氮和总磷流失量。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和市场都对农地承包权的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优化农地承包权的配置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不能顾此失彼。究竟什么样的农地承包权配置结果有利于农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本文在探讨农地承包权农户间配置的村庄差异和个体差异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基础上,结合对苏赣农村的实证分析得知:就一个村庄集体而言,农地承包权的过度均等配置并不利于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将农地承包权配置给决策者经验丰富、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家庭,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年轻的农户家庭,以及非农参与率较低的农户家庭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SBM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寻找以碳排放作为成本的适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低碳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模型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东、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效率值;(2)在省际分布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碳排放效率值高低并不一致,仅有14%的省份处于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高碳排放效率的理想状态;(3)技术效率不足是造成东、中部地区总效率低下的原因,技术效率不足和规模效率不足是西部地区总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结论:全国29个省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存在差异,需结合东、中、西地区区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差别化地构建低碳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水土流失严重、非农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以及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用地的有效使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复种指数、土地生产率、资金投入产出率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率等作为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着重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和农户兼业等因素的影响。依据湖北省农村的随机抽样数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表明,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在统计意义上不明显;农户兼业对复种指数的作用为正,对资金投入产出率的作用为负,对土地生产率和劳动力投入产出率的作用不显著;传统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此,本文提出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不动摇;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大力扶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斯亮  陈欣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17-127
研究目的:揭示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为从严把握撤县设区背景下的政策选择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以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2005—2018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政策效应,运用逐步回归法识别影响机理。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从平均意义上显著提升了所在市辖区的土地利用效率;(2)撤县设区通过要素集聚和政府扩张两种渠道推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空间资源约束的放松对二者的正向联系产生遮掩效应;(3)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发展阶段、行政等级和区域的城市间异质性。研究结论:从城市土地利用角度佐证了对撤县设区持慎重从严态度的合理性,一些已越过工业化阶段、位于西部地区和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应注重现有市辖区的内涵式发展,其他因土地要素紧缺而发展受限的城市应打破市辖区及周边县域的行政壁垒,推动人才等要素在土地空间的集聚,并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反映行政效能的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利用效益水平,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轨迹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2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92%,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北、苏南以及沿江地带,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并不断增强;高—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呈现"Z"型空间增长格局;低—低值区位于城市群西南山地地区。(2)1990—2015年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稳步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北空间差异逐渐演化成核心—边缘空间差异格局。(3)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可划分为主导协调区、核心协调区和潜在协调区,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研究结论:可根据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协调分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耕地资源锐减,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分析了该区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包括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工作,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与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地价之间的压价恶性竞争,通过建立实证模型阐述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城市间的博弈过程,为促进该区域间的合理博弈和协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Delphi法,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工业地价形成的内在机理,并且构建了最优地价模型.研究结论: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路网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议出让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工业地价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对工业地价形成的作用程度不同.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制定跨区域的国土规划、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土地税收体系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从非理性博弈过渡到理性博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地价数据,实证分析地价增长及空间分异格局、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地价历经复苏增长、相对企稳、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4个阶段;(2)城市间地价差异整体缩小,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性;(3)不同层级城市地价受到核心城市地价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相似变动和关联特征;(4)长三角区域地价空间关联格局成因主要是要素流动聚集效应与市场联动。研究结论:当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地价一体化效应还不强,应进一步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流动、土地市场整合与地价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刻画、分析土地价格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本地与溢出影响。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城市之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负向互动影响,城市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并未出现协同演进,相反,演变过程呈现出类似“零和博弈”的特点。(2)总体层面上,土地价格的提升推动了本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抑制了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演进。(3)分用途层面上,商服、住宅用地价格的提升未能有效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工业用地价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论:政策工具层面,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可以适度提升其工业用地价格;对于较高的城市,则可以降低其商住用地价格,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度安排层面,应通过财税、政绩考核、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联动改革,减轻土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发育情况。研究方法:加权平均法、调研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水平分别为0.5571和0.5116;二者对应综合集体土地价格水平分别为2631.99元/m~2和851.17元/m~2。研究结论:(1)从市场培育环境看,珠三角地区治理结构和市场配置更具优势,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市场是一种混合层级制的市场形态,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态;(2)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比长三角地区略高,但是土地综合价格水平却比长三角地区高出很多,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价值资产显化程度更高;(3)当前土地市场发育条件下,应将虚拟指标交易市场、出让/买卖市场(一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二级市场)纳入农村土地市场化测度的分析框架中。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但在其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等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体制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变化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的政策应当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化程度,并合理规划好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