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数据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掏空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投资者保护对掏空风险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掏空风险更高,因而融资规模显著高于前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越小,因而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越能起到抑制掏空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掏空、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闯 《科学决策》2009,(8):27-31
本文以2002年度国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为掏空程度衡量指标,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岭回归为研究方法控制了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后,本文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显著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分离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而当上市公司附属于企业集团时,盈余质量的降低更为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改善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3.
梁欢 《特区经济》2010,(11):127-128
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引述了"掏空"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分析了"掏空"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5—2009年沪深两市发生了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研究,从公司成长能力和股权制衡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研究表明:(1)公司的成长能力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两者成正相关关系;(2)国有控股公司存在更高的控制权私利水平,但随着企业成长能力的提高,民营企业的控制权私利比国有控股公司增长更快;(3)股权制衡度对控制权私利水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股权的进一步集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已成为公司治理的焦点.因此,理论界对尽快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呼声很高,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将从股权制衡、董事会独立性两个方面对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王月晗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13-116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面临着第二类代理难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损害事件也屡屡出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在动机、方式等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内部治理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究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为今后大股东掏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进行了综述。文章分别从控股股东的所有权结构特征与小股东受侵害、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控股股东控制股利政策和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 ,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问题是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而且在我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余菊 《特区经济》2006,213(10):85-86
本文以我国327家上市公司在2001~2003年之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对影响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各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控股股东存在的上市公司比没有控股股东存在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利益输出行为;国有资产管理局控股的公司中关联方的利益输出程度显著低于企业集团控股的公司;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经历了上市初期的盈余管理、上市中期盈余管理与利益输出并存阶段。  相似文献   

9.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由于我国国有控股股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亟待规范。本文在对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产生的根源及控股股东行为模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R&D数据.对公司控股股东类型、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与公司R&D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R&D投资强度之间呈"N"型关系:对上市公司R&D投资强度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的股权类型依次为:私有产权控股、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股权制衡对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因控股股东性质不同和股权集中度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公司治理制度时,应当首先设置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在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具有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文章研究表明,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层次的控制权与绩效具有显著相关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存在越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  相似文献   

12.
杨海燕  陈琳琳 《科学决策》2023,(10):161-180
民营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到底是“支持”还是“掏空”,选取“神雾系”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神雾系”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资金流向和经济后果,并进一步讨论了股权质押“支持”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条件及路径。研究发现:“神雾系”质押资金一方面用于缓解融资困境、垫付重大合同预付款、维持基本运营的需要,支持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用于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违规担保,引发财务造假、债务违约、业绩对赌失败等后果,最终股价下跌、被迫退市。可见,民营企业集团股权质押行为会同时表现出“支持”和“掏空”两种动机,在企业积极创新、专注主业、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情况下会利用质押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在产权结构不明晰、筹资渠道单一、治理结构不稳定、质押状态的交易笔数异常、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会“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3.
控股家族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致使企业自身被“掏空”,使得家族企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发生利益冲突。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利用2003—2019年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实施的跨国并购是否具有更强的“掏空”性质,以更深入理解近年家族企业日益活跃的跨国并购活动以及引发的一系列违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高,家族企业跨国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本文利用双重和三重差分模型证实,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家族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后,控股股东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现象更加严重,即两权分离加剧了跨国并购的“掏空”行为。本文结论有助于从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识别家族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背后”动机,为政府有效监管家族企业海外投资并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公司并购动机理论,揭示了我国控股股东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了市场制度缺陷较大和法律对投资者保护较弱,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单位成本越低,控制权私人收益发生率越高,结果导致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并购行为被扭曲,低效率的并购频繁发生。提出规范和制衡控股股东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梳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文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界定,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及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并给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可能利用股份回购所传递的积极信号提振股价,以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运用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之间的关系,并运用2015年的万科股权争夺事件和2018年《公司法》股份回购条款的修订这两个外生冲击构建准自然实验进一步识别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权质押的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作为市值管理、控制权保护的策略性手段。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控制权转移风险更大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份回购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并且质押风险越大,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行为越具市值管理的特征。经济后果分析表明,由于动机变异,股份回购之后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表现和股票市场表现不会明显好转,并且股权质押下的股份回购公告的正面市场反应更弱。  相似文献   

17.
段军山 《科学决策》2009,(10):63-6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及由此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1)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会使公司市场价值折价。(2)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制衡,能够有效的减少公司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3)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不同,国家股东的非人格化使得公司的代理成本高于非国有股东。本文得出结论: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减低了企业的价值,国有股东的代理问题尤为严重,股权制衡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俞红海 《南方经济》2012,(11):55-66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则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并从现金持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19.
唐彤  张博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55-165
以2009—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探讨了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不显著;政府补助可以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负面影响,这种缓解作用在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组检验发现,在股权质押率高组中,政府补助反而加大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表明股权质押率高的企业可能存在着控股股东自利行为。在股权质押行为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研究结论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通过追溯产权控制路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的上市公司受到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终极控股股东通常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交叉持股和优先表决权的一股多票等方式实际控制着上市公司,对公司行使不对称的控制权与所有权,从而引起控制权私利行为等代理问题。文章从终极产权控制理论发展脉络出发,重点梳理和总结了双重股权结构、金字塔股权结构和交叉持股等三种异质终极产权控制机制下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及其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