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且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如果外汇储备在当前基础上持续下去,则有可能给我国带来较大的利差损失和汇率风险.同时,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将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积累潜在的风险.因此,对外汇储备增量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助推作用、强制结售汇体制、高储蓄率、加工贸易的发展导致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外资和外贸政策的诱导作用。防止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外汇储备经营方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增加汇率弹性,鼓励和支持个人、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加强统计与监管力度防止非法资本流入等。  相似文献   

3.
外汇储备的规模问题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大幅攀升的外汇储备已经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资源闲置,汇兑损失和货币政策受限于汇率政策,以及国际压力与日俱增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出路是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现人民币全面的自由兑换。当前可以做的工作是,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和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双顺差,在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的基础上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这样既可以逐渐释放外汇储备,又可以实行汇率制度转型。另一方面也可以乘势调整外汇管制政策,实行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人民币走出国门,将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向外延伸。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以人民币国际购买力为视角探讨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选择。本文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在本质上是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其真正价值所在是充当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手段。通过考察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积累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文章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目标选择应该是保持人民币国际购买力,而采取实施投资对象多元化、构建合适的业绩考核标准、运用政治协调手段和摆脱对国际货币的依附等具体策略则有助于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迅猛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按照我国当前的情况肯定是超额储备。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超额外汇储备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改变传统的外汇储备观念,建立适度外汇储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对于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和收量,不应只从外汇储备资金本身运作情况来分析,而应根据持有和管理外汇储备的中央银行的职责,结合外汇储备对宏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来考察。我国近两年增加的外汇储备中至少绝大多数确实是我国的对外资产,而充裕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重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切不可因为欲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而降低外汇储备规模,现阶段也不宜让人民币汇率上升。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激增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及汇率错位失调不无经济联系。本文运用现代计量工具估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和汇率错位,把汇率错位因素引入外汇储备资产规模的计量方程,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错位对我国外汇储备净资产占比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5年7月至2008年9月间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和我国经济增长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高额外汇储备在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效应.本文分析表明:高额外汇储备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风险、增强国际清偿力和资信度,有利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促进人民币汇率合理变动,有利于资本项目开放及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等;不利影响主要有降低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客观评价了外汇储备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协整技术和1981年以来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如何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作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外汇储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对外汇储备有负向的影响,并提出汇率不是使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我们不能单单依靠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来调整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