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佳霖 《价值工程》2021,40(5):30-32
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9年上市公司制造业因财务舞弊受证监会行政处罚的70家公司为样本,对在此期间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特征和手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0-2019年期间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存在着特定行业多发、处罚力度低、外部审计有效性欠缺、财务表外舞弊偏好等特点,在舞弊的类型和手段上有多样性和并发性、隐蔽性的特征.这说明随着上市公司舞弊形式的多样化和反监管技术的提高,监管部门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财务舞弊问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出现新的舞弊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研究如何优化现存的会计监管机制,从而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建立政府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在对相关参数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纯策略纳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结果表明:提高对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与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是优化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孙继辉  沈子琪 《财会通讯》2021,(23):123-127
本文通过探究财务舞弊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阐述了博弈论在预防财务舞弊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于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应当大于政府选择积极审计所增加的成本与上市公司的舞弊成本之和,且政府对发生审计共谋行为的参与者的处罚应当大于积极审计增加的成本与审计合谋行为的整体收益之和,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审计合谋和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预防财务舞弊需要完善财务违规事件与会计师事务所违规事件的披露途径,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审计共谋行为的调查、打击与惩处,加强对发生过财务舞弊事件的公司与对应审计执行事务所的日常监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2001~2021年证监会查处并出具处罚公告的20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财务舞弊治理的现状和动因。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愈演愈烈之势,且现有惩处手段较少和力度过轻,客观上助长了舞弊气焰;比对国内外财务舞弊治理相关立法,更能发现当前的法律法规对财务舞弊的治理存在着严重问题。本文进一步从明确舞弊参与方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角度,构建了“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想舞弊”的财务舞弊治理模型,并从加重自由刑和罚金刑的角度于检举、诉讼、问责和索赔四个层面提出强化该模型的建议,以促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与监管。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监管的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政府监管进行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从理论上揭示了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的行为动机及博弈均衡结果,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经验数据,对均衡结果进行推演。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较高,超过三成,仍需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提高查证成功率,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都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8-2013年证监会查处并出具处罚公告的56家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舞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和手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财务报表附注舞弊偏好、跨年舞弊频发、特定行业多发、监管层处罚过轻、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效性欠缺等特点,同时在舞弊手段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出现了更为新颖的舞弊手法。这说明,随着我国监管政策和力度的不断完善与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并没有得到绝对的遏制,一些新的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2004~2012年间被证监会处罚的48家处于财务困境中的财务报告舞弊上市公司和4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以舞弊前三年到舞弊年度为研究区间,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在选取的31个财务指标中筛选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技术构建基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预警模型.模型对舞弊公司预警的有效性高达91.7%,综合有效性达到88.5%,取得了显著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上市公司及管理者财务舞弊现象接连不断发生,截至2014年末,证监会的行政处罚达到725件,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多达181件,参与舞弊的会计师事务所46家,有些事务所甚至多次被证监会处罚。本文主要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舞弊合谋现象进行探讨,并最终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9-2015年因财务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相关财务指标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比率、应收类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股权集中度和监事会规模等特征指标与财务舞弊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娟 《管理观察》2018,(13):188-190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屡禁不止,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资本市场的秩序也构成了威胁。本文选取2018年3月受证监会处罚的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GONE理论从"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其财务舞弊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1998年至2006年40家因财务舞弊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上市公司和40家对应的非财务舞弊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个财务指标和内部治理结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舞弊样本和非舞弊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并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经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和存货周转率等变量显著性水平较高,对财务舞弊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其实施关联方交易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检验51家因涉及财务舞弊而被有关监管部门公开实施处罚的上市公司发现,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其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程度显著高于非财务舞弊公司,未发现实施财务舞弊的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商品交易的程度高于非财务舞弊公司。另外还发现,当与关联方资金占用相关的变量纳入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后,明显提高了模型的识别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结合舞弊动因理论和高层阶梯理论,选取2001—2013年间因财务舞弊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的108家上市公司及108家对比企业作为样本,对高管人员的背景特征与财务舞弊行为的关系、高管人员的背景特征与舞弊行为严重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小、男性比例高、平均学历以及平均任期短的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更大,同时高管团队的平均学历越低,则越容易发生严重的舞弊行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识别舞弊行为、优化高管团队和提高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董事会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了1999年至2003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构成不合理、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重合都是近年来财务造假公司的重要特征。进而指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财务报告舞弊,须从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尤其是董事会构成做起。  相似文献   

15.
张作民 《财会通讯》2010,(9):125-127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自利的,证券市场中有许多现象符合"经济人"假设。上市公司为获取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会计舞弊,监管者也追求效用最大化。本文对双方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后发现:如舞弊比不舞弊收益大,上市公司选择舞弊,如舞弊被罚严重则选择不舞弊;监管者觉得监管效用太低会选择不监管,如监管失职受处罚监管成功受奖励,监管者会竭力监管。应对监管者和舞弊者采取积极有效地奖惩措施,以提高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6.
财务舞弊现象能否存在是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监管部门各力量综合博弈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对上市公司来说,当舞弊预期收益人于其预期舞弊成本时就会选择舞弊;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当其“出卖”审计意见的预期收益人于预期成本时,就会选择“出卖”。但若放在道德的角度看事情并非必然如此。当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大于非道德力量时,他会选择社会许可的方式去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他会放弃非道德方式所能带来的巨额收益。本文在综述各专家学者关于财务舞弊成因及治理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弊”与“以法治弊”相结合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鉴别财务信息舞弊行为,本文通过比较因财务信息舞弊而被证券监管机构处罚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之间的财务指标的异同,利用判别分析法建立Fisher判别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判别函数在第二年显著区别了被各监管机构处罚的上市公司与正常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区别显著。  相似文献   

18.
王敏  李瑕 《财会月刊》2011,(30):76-80
本文以2000~2008年因财务舞弊被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建立了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研究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当年的审计意见类型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舞弊行为,而现金再投资比率、营业毛利率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舞弊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查阳  郑濛濛 《财会通讯》2013,(12):60-63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不以谋取私利为初始舞弊动机的财务舞弊行为广泛存在的现象,本文提出,在一定条件下过度自信会导致上市公司高管陷入赌徒困境,从而最终走向财务舞弊道路。通过对在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因以虚增利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财务舞弊行为而受到监管机构公告处罚的45家上市公司及其对比样本的研究,以及对这期间沪深两股市所有满足条件的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一假设,指出过度自信与财务舞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解释了非理性动机的财务舞弊行为存在的原因,充实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研究,同时也拓展了关于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高管经济决策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20.
财务报告舞弊从内容上看有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两种。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最为常见,如企业虚增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计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是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表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虚假披露募集资金用途、隐瞒重大事项等。本文的研究范围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舞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历年来因财务舞弊行为而被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公开查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