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大批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而被迫返乡.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力军。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和就业环境影响,要想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需要提升非农就业能力,转变非农就业思维定势和方向,探索经济改革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非农就业存在的困境与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蹊  尹宁波 《农业经济》2003,(11):37-38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 1 .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 ,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劳动权益受损范围扩大 ,劳动者地位下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情况下 ,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 ,不为人关注 ,但从长远看 ,规模巨大的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与数量问题一样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城市化质量的优劣。一、就业质量的一般理解国际劳工组织 (ILO)最早提倡“就业质量” ,但它是以“核心劳工标准”形式出现的。早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 ,国际劳工组织就注意到世界经济虽然取得…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就业问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市化的关键,难点在于农民工就业的弱势特征.本文从劳动力产权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劳动力产权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培训是解决其就业问题,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文章以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及实证研究结果为佐证,运用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劳动力供求关系、非自愿流动与自愿流动等理论,对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的农民工培训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认为:就业稳定性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切入点.农民工群体知识技能水平偏低是就业稳定性低的重要原因,培训是提高职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农民工培训应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的返乡行为及其就业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的返乡行为以及返乡之后的就业分化现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35.88%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永久性返乡、重新进入农业、处于失业、雇员和自我雇佣等就业状况的返乡农民工比例分别为45.97%、13.26%、24%、16.76%。基于Logit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计量检验显示,男性、40岁以上、较高的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口抚养比将导致农民工返乡的概率显著上升,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工返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男性返乡者失业的可能性显著较低;随着受教育水平、个人能力的提高,返乡农民工处于失业、雇员和自我雇佣等状况的概率也显著上升;而村庄特征和相关的外出务工经历也对就业分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返乡农民工就业的过程实质上是职业流动的过程,这与其所具有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关.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有促进作用、主要在子减少农民工王作搜寻的成本、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增加返乡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渠道多样化和带动其它农民转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营建良好社会资本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批农民工返乡的现实问题,从实际调查入手,分析农民工就业情况、存在问题,研究农民工返乡原因和就业需求,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农民工返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脱贫的重要举措。实践表明,在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政策支持尤为重要。可以说,如何优化政策环境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键问题。返乡创业趋势渐强近年来,城市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互联网+"战略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势渐强。据农业部统计,2011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灌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8年,全县有近27万农民外出务工,占全县总人口36%,就地转移近3万人.2007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现象.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约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11.5%,其中金融危机影响返乡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40%.对此,灌南县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县务工农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最近贵州省贵阳市出台(贵阳市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今年,贵阳市将重点扶持农民工创业小老板不少于1000户,新建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园4个.2016 ~ 2020年,每年引导3万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和支持4000名农村劳动力创业,其中吸引2500人返乡创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小老板不少于1000户.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转移中,农村劳动力现实与合理的选择往往是把非正规化就业作为主要途径。而非正规就业自身的属性使得农民工在享受其带来的城市化文明“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和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早已开始了进城打工的生活,但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依旧很低,由当初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蜕变成如今"得过且过"的城市生活状态。不过,长期的外出打工生涯也为他们积累了生产经验、提高了技术水平并拥有了资金储备,为将来返乡创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在返乡创业时显得有些步履维艰,本文试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探讨相应的扶持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返乡创业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农村劳动力回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增加农村经济活力,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返乡农民工创业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创业环境差、创业资金匮乏、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政策力度小等,正视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即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创业培训、制定创业政策。  相似文献   

15.
正农民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群体。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有利于通过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农民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有利于盘活资源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农民工就业创业面临的形势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民工就业创业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由低收入型向高收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是推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性、保障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经济变化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因素和用工单位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政府的改革落后于发展,以及政府对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因此,应在社会系统整体原理指导下,运用综合和配套改革思路解决农民工稳定就业问题及其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一方面,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上拮据,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等等。另一方面,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近10年左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城市劳动力相对短缺导致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农民工从外在就业表像看融入了城市社会生活,为城镇补充了劳动力这一基本的要素,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经济、科技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其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一条新形势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转移道路,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扩大城镇农村劳动力来源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曲省上饶市是人力资源大市,常住人口648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4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岁末年初的返乡农民工多达11万人.面对突然而来的大量返乡农民工,我们深入调研,积极应对,主动引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途径和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