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高校科研团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团队人际信任、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理论模型,以苏沪皖等地12所重点高校的45个科研团队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研团队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不显著;知识共享对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共享与整合在人际信任与创新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最后,提出营造团队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等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中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实地调研和考察,结合激励理论、社会偏好理论、互惠理论以及公平理论等多种理论,从激励的视角研究了知识隐匿与知识共享之间关系及其调节作用.文章运用投影寻踪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法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匿与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在考虑科研团队成员不同异质性的条件下,这一负相关关系具有高度的稳健性.在考虑到激励因子时,内部激励具有比外部激励更强的激励效果,即内部激励更有利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在调节效应方面,总体而言,激励能够抑制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隐匿行为,增强高校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3.
宫建霞 《经济师》2014,(11):207-208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共享、知识扩散与知识创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知识团队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团队是典型的知识型团队,知识共享与知识扩散在团队知识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国内外小世界网络、科研团队知识扩散行为等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深入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扩散的微观过程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水平,增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知识整合是将外部知识转换并整合到组织内部,将个别知识系统化并内化至组织成员心智中的过程。鉴于知识员工注重自我管理和工作自主性,针对团队成员自发外部搜索行为,分析外部搜索渠道及驱动因素,并系统归纳与个体知识分享、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知识整合相关的关键因素。依据组织学习动态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跨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的知识整合框架,将团队成员自发外部搜索至知识整合的机制与直觉感知、解释说明、归纳整合与制度化4个组织学习动态阶段相对应。该模型框架有助于理解个体知识向团队知识乃至组织知识的涌现过程,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团队层面为研究对象,以团队知识整合、组织支持感和团队创新绩效为中介效应,通过组织环境和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研究组织支持感和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文章选择了教育部批准的580支科研团队作为样本框;其次,运用LISREL软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变量的维度结构,检验主观和客观绩效来测量团队绩效;最后,通过数据合并、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分层回归模型和调节回归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团队组织支持感和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织环境和团队知识整合行为间的交互作用与团队创新绩效显著相关,创新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密切相关。基于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的科研团队而言,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进取、开放、容错、多元的创新氛围和组织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流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以创新性任务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能够跨越时间、地点和组织边界的障碍.知识流动是知识通过一定媒介和路径在知识主体间运动的过程,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创造.知识的共享和流动是虚拟科技创新团队成功的关键,研究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内部知识流动,对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分析了其知识流动机制,指出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流动分为宏、微观两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影响其内部知识流动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知识特性、主体因素、交互因素和情境因素四个维度,为提高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流动效率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爽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125-128
从知识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分析战略制定的关键阶段,提出了基于知识分析—战略缺口分析—战略选择与决策等理性的战略制定行为模式。同时,将理性的战略制定过程和知识创造过程整合为"战略制定—知识创造矩阵",明确了群体知识创造程序。最后,以麦肯锡公司的战略制定过程为例,验证了知识创造行为与战略制定行为的内在整合框架。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成功整合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决定了技术创新效率。通过对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机理分析,认为显性知识最有效的整合方式是将其转化为企业制度、规则中的指令,隐性知识整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创新团队成员间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二是拥有不同隐性知识的员工直接协作。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指令化模型、基于共有知识的协作机制模型和基于情景的隐性知识共享模型。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的召开,科技创新逐步提高到战略地位,提高科技团队的科技创新力是实现生产里快速发展的决定动力。在创新驱动中,高等院校所进行的原发性研究逐步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力量。然而,在实际的高校创新中问题不断暴露,由于高等院校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结构复杂、人员知识背景迥异,造成在科研过程中阻力重重。从协同学的角度,探究高等院校创新过程中只是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实现知识冲突的优化整合,从而为提高高校科研能力提供新的范式途径。  相似文献   

10.
项目知识资源是项目建设的基础,是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讨论了项目知识资源的主要特性,包括价值创造性、资源战略性、整合可能性、发展动态性等;为揭示项目知识资源的产生及储备的形成,深入分析项目知识资源的流程,从总体上剖析了项目知识的活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发现:项目知识资源是由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的;正因为其源于项目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其有可能用于相似的项目,帮助组织获得潜在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知识整合定义,将知识整合的原因归纳为知识离散性,并从知识分工、知识特性及其与知识主体认知能力的关系出发,把知识离散性根源归纳为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在此基础上,以知识特性(离散知识—结构性知识)为横轴,以知识主体(个体—团队)为纵轴,构建了一个二维的团队知识整合途径模型,并基于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提出了人际互动和知识连接两条团队知识整合途径。然后,应用这两条知识整合途径分析了一个团队知识整合案例。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理论意义在于区分了知识离散性的两大根源并提出了两条相应的知识整合途径,其现实意义是为团队知识整合过程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大科学时代,跨学科团队已成为解决复杂、多维科学问题的重要组织形式,多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是实现跨学科团队独特优势的关键。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工具,分析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知识整合机理。首先分析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其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熵减机制、学科互补机制、耦合机制及触发机制。构建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耗散结构演化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团队知识系统的3种演化趋势及其形成稳定有序结构的基本条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元分析技术,对52篇研究中国情境下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中文文献进行整合分析,检验了两者关系在不同研究层级(个体、团队、组织)和不同研究对象属性(高校科研团队、企业研发团队)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情境下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具有较强的整体相关性,但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从研究层级来看,基于不同层级(个体、团队和组织)的两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团队层级两者的相关度最高;从研究对象属性来看,分别以企业研发团队和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企业研发团队对知识共享的依赖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引入过程互依性和项目不确定性,探讨了KIBS企业-顾客交互创新中知识整合的权变机制。基于338份服务创新项目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KIBS企业-顾客交互四要素中,除规则正式化负向影响外部知识整合以外,决策集体化、资源共享和任务协作均正向影响内、外部知识整合;过程互依性增强了规则正式化、决策集体化和任务协作对内部知识整合的影响,但对资源共享与内部知识整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项目不确定性增强了规则正式化、资源共享和任务协作对外部知识整合的影响,但对决策集体化与外部知识整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企业科研团队以知识创新为主要活动,其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是团队绩效最深层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建立了科研团队知识存量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科研团队知识存量进行相对度量研究,提出根据灰关联度的大小比较不同科研团队知识存量的高低,通过知识存量指标评价数值判断团队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和团队的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设计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优化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提出沟通管理对知识创新过程及其绩效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沟通管理如何优化知识创新过程进而影响其创新绩效,在此之后创新绩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正、负反馈的动态特性;对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中的反馈机制进行了数学描述,并解释了知识创新绩效形成S型曲线的原因;最终提出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沟通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能丽  陈劲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119-123
从高校知识创新的基本属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基础职能出发,结合已有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协同与研究能力的整合模型框架,并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与浙江大学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了高校知识协同核心要素——知识资源属性、组织学习、界面管理、信息化与高校科研能力核心要素——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的互动及提升机制,进而提出了知识协同与科研能力提升的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何晖 《经济师》2010,(6):14-15
高校核心能力是基于资源、知识的互动而形成的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显著价值性、可延展性的核心能力集。从提高核心能力的角度思考高校信息化流程的构建,以发挥师生互动优势、营造独特文化和学术科研氛围、整合内外部资源为目标,在信息化流程构建中保证以科学的学科体系为支撑,高水平的科研与良好的产业规模为后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为主导、卓越的教师团队为核心及完善的后勤服务为平台等关键因素的实现,达到构建完善学生培养流程、队伍建设流程、科研管理流程和学校管理和服务流程的高校信息化流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将其组织内部的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地整合,使之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的管理策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也是提高图书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以求得图书馆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和流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经济的发展催促着知识管理的推进。隐性知识是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作了介绍性的阐述,从高校执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3个职能过程中分析高校隐性知识的流程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