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易斯拐点"的迫近,对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的福建工业影响显著,突出表现为福建工业企业工资水平上涨加快和劳动生产率相对全国差距越来越大。为摆脱"刘易斯拐点"对工业发展的束缚,建议释放二次人口红利,创造福建产业升级缓冲期;创新制度安排,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针对个别学者由"民工荒"问题推论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笔者利用1990-2011年农业发展等经济数据,对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仍存在数量可观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仍是未来农村劳动力配置的长期趋势,现阶段并未出现"刘易斯拐点";接着,笔者深入探讨了造成"民工荒"问题的直接与根本原因;最后,从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面对解决"民工荒"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琼 《中国外资》2013,(16):244-245
中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双重转折,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工人的相对缺乏使得其"世界工厂"地位发生动摇,进而愈加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愈加恶化,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中国亟需加大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结合本国实际,消化吸收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将企业引入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促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以释放新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4.
李迅雷 《证券导刊》2012,(35):92-95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下降通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由此人们会产生一些疑问,到底现在的人口转变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人口红利真的要消失了么?如果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的向下拉动作用会立刻显现么?本文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个别学者由“民工荒”问题推论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笔者利用1990-2011年农业发展等经济数据,对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仍存在数量可观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仍是未来农村劳动力配置的长期趋势,现阶段并未出现“刘易斯拐点”;接着,笔者深入探讨了造成“民工荒”问题的直接与根本原因;最后,从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面对解决“民工荒”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相伴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基本线索,从非充分就业角度建立简单的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以此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优化问题。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剩余劳动力转移肇始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附带制度和技术变革的资本投入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即所谓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第二,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前,中国面临着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意义上意味着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低通货膨胀。第三,如果把上述长期就业问题短期化,在持续的要素就业压力下,中国被迫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第四,持续的扩张性财政货币导致了流动性过剩与低通胀并存的理论悖论,但形成了资产价格膨胀和高信用风险,即所谓日本拐点。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拐点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劳动力供给由无限转为有限,劳动力价格随之上涨的时间点。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通过推高工资水平带来物价水平的整体提升。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发展、走过刘易斯拐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三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实际工资上涨并不一定能够推高整体物价水平,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此轮通货膨胀主要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流动性过剩引起,需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并尽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但是这一增长的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中国经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也将在2013年前后关闭。两大拐点的越过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隐忧,过去30年支持中国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中国经济亟待转型。中国已经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顺利越过  相似文献   

9.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的市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贡献了伟大的能量。改革开放硕果累累,"民工潮"亦浩浩荡荡,令世人羡慕。可是随着近几年民工短缺现象的出现,即所谓"民工荒","无限劳动力供给"优势受到了很大质疑,更有人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出现"的论断。"刘易斯拐点"真的出现了吗?引发"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民工荒"现象?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相关的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郗晴 《时代金融》2015,(6):77+79
近年来伴随着"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蔓延使得社会各界对于中国"人口红利"是否逐步消失的争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省份的角度出发,通过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对我国西部省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分析,并得出西部存在15.97%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梳理了相关文献,分析了刘易斯拐点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季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中国国情从货币政策制定、稳定物价、人口管理、产业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民工荒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讨论,对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学术界观点不一而足,主流的是以蔡昉学者为代表认为中国已经到达了刘易斯拐点的观点。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国内处于民工工资上涨和大量农民工无法就业的矛盾状态,这使得从工资上涨和用工荒的出现得出中国已经处于刘易斯拐点的结论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处在历史拐点,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区间,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是保持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后续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坚持供给侧改革方向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人口红利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增长相契合,当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成为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的重要因素,实施更为积极的改革政策取向,挖掘和释放潜在的生产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激励,可以促进和稳定经济增长。正确把握我国人口结构状态,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逐步向改革红利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口红利与体制红利、全球化红利一起,被称为是推动中国经济三十年高增长的三大红利。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个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暗含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正式到来,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终将会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然而"刘易斯拐点"牵涉到的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诸多关系尚存认识上的分歧和疑点。不管是从实证经验上还是从理论逻辑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值得质疑的。"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它将摈弃此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的典型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拐点后劳动供给不再无限、工资上涨、人均收入得到实质性增长,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用工荒""缺工潮"问题在东部地区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其产生的常态性反映了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严重性.本文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入手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不是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等因素造成,而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过程中,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区域间劳动供给不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情况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指出加强产业转移升级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有效互动是解决区域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将作为未来发展经济的抓手之抓手,主导中国经济战略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超高速经济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拐点,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贸红利、环境红利等均已走到尽头。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  相似文献   

18.
陈达飞  邵宇 《金融博览》2021,(22):51-53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周年. 回顾这段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第一个十年,在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双重利好之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GDP总量逐渐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工厂"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个十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球化面临调整,中国经济面临多重约束,曾经的驱动力转变为未来增长的阻力,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挖掘中国经济新动能成为新议题.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我国“用工荒”现象一直存在,预示着在既定城乡比较收益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殆尽,我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同时,2012年,我国实际人均年收入为4500美元,标志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我国基尼系数高企,收入分配不平等凸显,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本文运用刘易斯拐点和库兹涅茨转折点理论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为应对刘易斯转折点带来的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实现经济的转型,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是“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