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世以来,“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导致中国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根源。在反倾销、反补贴问题上,美欧印等生产商之所以偏爱中国产品,与在过渡期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使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靶心。  相似文献   

2.
入世以来,"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导致中国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成为中国企业屡屡败诉的根源。在反倾销、反补贴问题上,美欧印等生产商之所以偏爱中国产品,与在过渡期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使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靶心。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有97个WTO成员国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美国、欧盟、日本等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不在此列。受此影响,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屡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等指控,中国已连续l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5月,在刚刚结束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再次宣称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再次扣人心弦。本文首先阐述了"非市场经济规则"及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法渊源,然后分析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实质,以期探寻美欧等坚持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龚家友 《商业时代》2006,(3):69-70,90
在对华反倾销中,美国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由来、美国对华“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非市场经济”条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美国对华反倾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华反倾销中,美国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性质、“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影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非市场经济”条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菲 《商业时代》2007,(20):28-30
本文旨在论述反倾销制度中,“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以及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不公平待遇,并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实例探讨,对“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就中国争取“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世贸组织规则下的3大贸易救济措施,在国际贸易领域,世贸组织成员也通常采取此3种措施进行贸易制裁。由于过去发达国家在开展反补贴调查时,一直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的中国,因此,我国在2004年以前没有遭受过国外利用反补贴措施的贸易制裁。但加拿大基于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导向企业的认定”,已于2004年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案件调查,  相似文献   

8.
在对华反倾销中,美国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在分析“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性质、“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影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非市场经济”条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市场经济地位”已成为我国应诉国外反倾销的核心问题。本文讨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一些相关概念“、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的影响和中美入世协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案例也不断增加,在反倾销调查中,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非市场经济”的问题。本文将介绍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概念和本质,及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探讨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减少反倾销败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非市场经济地位”已成为我国应诉国外反倾销的核心问题。本文讨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一些相关概念、“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的影响和中美入世协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务实看待"非市场经济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后,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仍在激增.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5月底,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37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诉讼数量占全球的15%,其中70%最终都被裁定为倾销,以机电、五金化工和轻工等行业最为集中,影响了我国近20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7起反倾销案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产品,因此,中国一直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目前,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胜诉率只有35.5%,这种比较低的胜诉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常使我们应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此现象在学术界、企业管理层再次引发对"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刘琳 《商场现代化》2006,(17):10-11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败诉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在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如何争取“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话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地位”是多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反倾销应诉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新西兰、东盟、俄罗斯和巴西等贸易伙伴相继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形势下,中国距离彻底脱去“非市场经济”的帽子还有多远?本文在介绍美国和欧盟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法律与实践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获得认可的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和评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全面获得认可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美铜版纸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美铜版纸案中,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打破了由乔治敦钢铁案确立的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惯例。非市场经济地位由各国国内法规定,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因素的复杂问题。美国调查机关在计算中国铜版纸的倾销幅度和补贴率时,出现了矛盾之处。一般而言,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但美国以后很可能对中国同时适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法。  相似文献   

16.
国外对华反倾销诉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署的有关协议,中国企业应诉外国反倾销诉讼在加入WTO后15年时间里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不同的、特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反倾销规则。这也预示着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华反倾销诉讼的高发率在所难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反倾销案件中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企业出口产品频繁遭受反倾销诉讼.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法律上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将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同时客观上也会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和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反倾销诉讼,又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改变我国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带来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8.
浅谈“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受反倾销指控数量最大的国家,企业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又屡屡受挫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歧视而很难胜诉“。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外贸、取得与他国企业平等地位的最大绊脚石。而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包含俄罗斯、巴西等35个发展中国家和新西兰在内,仅有36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要想获得诸如欧盟、美国等主流发达国家的认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反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允许进口成员方依法采取的三种贸易救济措施之一。虽然从案件数量、涉案金额看反补贴案件大大少于反倾销案件,但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是对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它贸易救济措施。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国一直以来没有遭受国外反补贴指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世贸成员完全或部分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反补贴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加拿大连续发起三起对华反补贴案就是最好的证明。反补贴案件主要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应诉主体是涉案国政府,应对工作与反倾销案件有很大区别。从这三起案件的应对工作情况看,  相似文献   

20.
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嵩  熊春萍 《商业研究》2002,(9):138-140
我国许多出口商品已成为反倾销措施的主要目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产品出口时遭受到不公平的歧视待遇。美国和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 认定的标准以及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合理之处,根据中国在非市场经济问题上所处的地位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