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省在扶贫开发中就采取了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自我脱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经济扶贫与科教扶贫相结合、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提出了小额信贷模式、企业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模式、等具体扶贫模式,以此减少建卡贫困人口,提高民族地区的扶贫效率,推进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四川是全国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转化大省,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民族地区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边远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差。自然灾害频发。民族问题较为突出.加之退耕还林政策实行后农村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3.
张小兰 《农村经济》2008,(2):109-111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受到人口、经济、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因而必须加大职业培训学校的比重,结合各民族地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鼓励各方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4.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箭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和水平,探讨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5.
地质遗迹及其所构成的地质环境,是地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质遗迹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遗产倍受人们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理论及实践进展进行分析,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民族地区没有一个达到平均水平,且两地的差距呈持续扩大状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问题,就必需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素质和效益;积极开拓农民的视野,提高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开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培植致富的新亮点;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多种形式,继续帮助农民破解实践中的具体难题;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与欧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多种途径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着力培养能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7.
卢庆芳 《农村经济》2010,(12):56-58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省情决定了民族工作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和水平,探讨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8.
尹梦霞 《农村经济》2005,(3):125-127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是推进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表明,该地区的非农产业还很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认为,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的出现以及SA8000标准的推行将迫使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我国其它区域转移,而四川民族地区将是其落户的极佳区域。因此,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吸引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四川民族地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灾后四川民族地区农牧业重建的制约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地区,农牧业占地区产业的结构比重较高,是目前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虽然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业已开始起步,但民族地区农牧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又使四川民族地区农牧业重建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资金,劳动力和生产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严重制约,为了忙恢复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能力,本文建议:加大财政,金融对农牧业灾后重建的支持,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对特色农业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农业发展落后是社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生态农业建设.本文主要论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加快其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贵州省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的研究,提出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是地质公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规定的旅游资源评价细则,建立了适合地质遗迹评价的体系和标准,结合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且等级优,地质遗迹要素价值高,区位优势显著,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市场远景。根据地质遗迹的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空间分布、地域组合、易破坏性、保护现状和管理需要构建了地质遗迹保护框架,包括分区保护、工程保护和动态监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民族地区土地资源状况和利用现状,引入区位商分析了民族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优劣势,并且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亦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障,但其单一粗放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日渐相悖,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四川民族地区的这种情况尤为严重。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实证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加快民族地区农民教百手业发展的步伐,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必须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实行民族地区农民教育由国家垂直管理,加快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投资优先发展战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与市场需求、农民增收的需求相结合,继续深化中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农村需求的中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强化民族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的服务意识,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制。  相似文献   

17.
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路线法对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内龙缸一石笋河园区、南三峡园区、黄陵峡园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根据地质遗迹稀有程度和观赏程度的不同,将保护区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根据地质遗迹分布及其价值特征,对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实行三级保护,并按等级制定相应保护原则;制定特殊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包括龙缸岩溶天坑保护工程规划、大安洞保护工程规划、石笋河保护工程规划和南三峡保护工程规划。建议在大力发掘地质遗迹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相关保障系统的建立,提高民众的旅游地学资源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雨后春笋般的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唤醒这片古老的土地,千年不变的单家独户靠天耕作、靠天养畜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广大农牧民在专合组织的带动下拓宽了增收空间,加快了致富步伐,促进了民族团结。成效:有声有色甘孜州是四川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全州18个县,总人口91.4万人,其中农牧民有76.7万人;境内以藏族为主,有藏民72.1万人。由于幅员辽阔,住户分散,农牧业市场化、组织化低,困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牧区专合组织,提高广大农牧民组织化和经营水平,在甘孜州具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19.
郭京福  张楠 《农业经济》2004,(12):42-43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集资源富饶与经济欠发达于一体,农牧业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比较优势的转换,是新时期内部农业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最终解决西部“三农”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消除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地质遗迹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文章通过介绍地质遗迹资源的主要类型,分析国内地质遗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