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的稳定性强,中度均衡次之,勉强均衡和失衡状态的稳定性较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土地供给能力的相对关系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变动,进而推动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分布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评价吉林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可以正确理解吉林省目前土地使用状态,为制定准确的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极值标准化方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吉林省土地利用9市(州)中,长春市、辽源市、吉林市处于开发过度状态,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为相对均衡状态,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为发展不足状态。研究结论:区域土地空间均衡是区域开发规模和强度与空间实际供给能力的相对协调;吉林省区域土地供给能力为东南部最大,东北地区最低;开发的强度表现为中—西—东的区域开发递减;区域土地空间均衡度为中—西—东部地区呈现过度开发—相对均衡—开发不足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与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特尔菲法。研究结果:(1)2006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赣中高于赣南和赣北,赣西高于赣东。(2)江西省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的总体趋势是先抑后扬。研究结论:江西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整体上良好,但不同城市及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土地利用政策,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获取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近30多年来绍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变化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绍兴市土地利用在1980~2000年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变化强度逐年增强,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他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的影响。[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土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山东省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通过ArcGIS处理软件,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0年各地级市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山东省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比2005年高,而且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差异显著,但2010年的空间差异相对2005年有所缓和;在两系统综合实力比较高、二者差距比较小的情况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对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方法]利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1) 2016年较2006年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显著,且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呈现良性发展趋势;(2)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总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3)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区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可以充分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解释指标体系的协调度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陕西省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耕地利用的时序变化对内蒙古耕地的非农化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规律、特点与利用效益进行研究,科学有效评价耕地利用效益水平,以期为合理引导内蒙古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基于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耕地利用近30年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其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果](1) 1991—200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50.6万hm2,82.15%的耕地流转至草地,从耕地转为草地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 2001—201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38.5万hm2,62.62%的耕地转移至草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草地依旧为主要部分,但比例在下降。(3) 2011—2019年耕地转出总面积141.7万hm2,其中有54%的耕地转移至林地,24%的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增加。(4)内蒙古的耕地利用效益近30年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1990—2002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缓慢,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低生产力时期;2003—2011年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以深圳为代表的10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以江门为代表的11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减小的趋势;从区位、经济等方面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泉州市的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划权属内的县(市、区)为分析单元,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间演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泉州市2001-2006年工业化快速推进、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量变化的速度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两类土地的增长幅度最大,达6.35%和3.06%;市辖区鲤城、洛江、泉港和晋江、南安区市明显快于德化、安溪、永春西部山区3县和其他区市;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山西统计局、山西国土资源厅等多方面数据进行统计、融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性较高,但用地类型间差异较大,农业用地及林地、草地面积较大,工业用地较少;(2)土地的集约利用在城乡间差别较大,发达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较高;(3)人口数量与建筑用地面积的增长趋势一致。并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生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促进土地资源的生态、高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统计和调查分析法、对比和比较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研究表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结构比较合理,但商业用地比例偏小;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但仍有一定潜力可挖。最后,提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有关措施,在探索核减开发区的数量和控制其规模的有效标准的基础上,出台规范开发区用地和管理的政策,最终促进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三个方面因素,包括10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选取评价指标相对应的全国平均水平和武汉市的指标作为理想值,分别计算出枣阳市的土地利用相对于两个层次的集约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枣阳市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均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益均衡问题的产生背景、原因及其理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私人决策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防止因市场失灵造成的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但是,中国现行规划在土地利用主体利益均衡方面存在制度缺陷,使其难以解决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这是现行规划实施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是技术支持下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应树立土地利用主体的利益与责任、以及利用中的代际之间、人地之间的均衡观,注重土地利用的多目标协调,实现规划代内利益均衡和代际间公平的同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变异系数法、重心转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淮海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与分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20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从时空分布来看,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化程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位于区域东部及北部江苏和山东下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快于西部及南部城市;(3)2000—2015年研究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重心多数年份位于徐州,迁移方向向东向北;(4)2000—2011年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12—2015年变异系数差距虽未增加,但依然较大;(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时间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芜湖市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根据芜湖市国土局1996~2004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表,并利用数学模型,对芜湖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04年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中,林地为正增长,主要是退耕还林的结果。(2)年变化率最大的是交通用地,其次为建制镇与城市用地,其所占用土地的主体为耕地。反映了芜湖市的交通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但也使得芜湖市的耕地利用形势更加严峻。(3)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在逐年下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工作成效明显。(4)在土地利用的程度上,芜湖市仍处于发展的阶段,而且正在不断地加深。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土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生活功能强度提高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生态功能值小幅降低,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2)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86、0.581和0.620,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土地利用冲突趋于减弱。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上形成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高值区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度分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3)影响土地功能耦合协调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研究结论:应根据土地多功能的时空耦合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土地"三生"功能。  相似文献   

18.
畜牧生产的集约化、封闭式,使动物更加远离自然环境,不能从土壤中得到矿物质补充。据预测,目前我国饲料短缺数量在1000万吨以上。1990年配、混合饲料需求量5000万吨。由于饲料资源缺乏,最多能形成3500—400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而,开发利用矿物质饲料资源,提高饲料转化率,走畜牧业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解决我国饲料原料缺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原理出发,建立了烟台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通过层次分析法修正过的熵权法确定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研究烟台市2002-2006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这期间烟台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经历了低度—中度—可持续的发展过程,这一结果得到了多因素综合评判法的证实;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经济可行性因素对土地持续利用发展趋势影响最大,而社会可接受性因素影响最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项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从不同时间维、空间维、空间比例尺、数量尺度、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价值观角度对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分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