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及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中国高校的很多英语专业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不高,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也无法有效地融入和渗透中国文化以帮助学生提高中国文化英语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想在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必须切实提高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缺失。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影响到了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本文介绍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由来,并为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的快速崛起需要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掌握国际文化话语权,而英语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至关重要,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中国文化,英语教师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不强,导致中国文化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应当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在教材中的比重,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开辟英语第二课堂,从而有效改变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可能性在于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和西方社会现实的需要,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给中国文化世界化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倾向十分突出,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培养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文化素质之间存在矛盾。本文发现,中国医学文化是中国文化优秀代表,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加中国医学文化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全面、客观而深刻地呈现世界多元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传播的真正平台,并使大学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突出中国文化优势和力量,使高等教育人才具备更好担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为国际文化交往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晋商文化·商业文化·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晋商五百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其商业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新发展。综观中国商业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发展,结合西方商业文化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看到商业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度重视汉语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世界各国也掀起了中国文化热。然而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症",其症状表现为在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往中,无法用英语顺利表达中国文化内容。"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对于跨文化交际认识的不充分,单纯把目的语以及文化的导入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的全部,忽视了本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目的语与文化的教学;教学材料和内容的选择偏好;考试评估的导向;对于语言在校内外、社区内综合运用的忽视等都致使"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势单力薄,导致英语学习者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8.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后,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方面,对如何继承、发扬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囧境。采取有力措施,从保护、弘扬、创新中国文化出发,抓住文化全球化的契机,进一步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在农耕时代长期处于世界的先进和强势地位。在向现代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走向衰落,保守忍让、重道轻器、拜官主义是这时期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振兴,必须以世界文化是多元互补的作为基本观点,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强烈而自觉的互动。其间,离不开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文化自觉”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现中国化的一种必需。这既是社会学学科的品格使然,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并不意味着对异域思想文化的鄙夷和拒斥,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是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主性在思想文化上的必然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