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姜红 《山东经济》2006,22(5):132-13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山东省妇女就业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更新、就业领域逐步拓宽、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流动增加等。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相应的问题,如妇女劳动就业压力加大、男女两性收入差距扩大、性别歧视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妇女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为此,需从政策支持妇女创业就业、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大力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以及完善维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改善妇女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镇妇女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妇女就业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妇女就业的几个认识问题,就如何解决当前城镇妇女就业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和主张:一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应把增加就业作为重点。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消除就业上的性别岐视;三是要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城镇妇女就业的服务工作;四是女性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直接影响着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稳定发展,也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树立办学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并且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文章以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主要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旨在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改善我国高校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4.
战前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男性社会”,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十分低下。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妇女越来越多地参加家庭外活动,尤其是其就业人数增多,日本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文拟就战后促成日本妇女就业大量增加的诸般因素,就业的基本特点及妇女就业增加在日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妇女就业是广大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妇女就业率是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妇女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广东省的妇女就业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性别歧视,这是妇女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妇女问题其核心是妇女在社会中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能否得到保障问题。文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创建公平就业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为实现两性和谐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女的发展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它既是一个现实的主题,也是一个未来的主题。人们不可能离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只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比较中,寻找和确定未来中国妇女的发展道路。 从中国妇女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的脉络中,大体可以推断出同妇女有关的社会发展问题未来可能 会有如下趋势: 1.保持高就业趋势,工 作制更加弹性化。从中国妇 女就业这个领域来看,中国 妇女就业将面临险途,但也 面临新的机遇,总的趋势仍  相似文献   

8.
经济转轨时期 ,传统的就业形势和体制受到冲击 ,妇女下岗、就业难已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文中分析了妇女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及趋势 ,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妇女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妇女就业和下岗再就业的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珺  胡荣芳 《黑河学刊》2010,(11):23-25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特珠时期,劳动就业呈现出结构性和体制性等变化的新特点,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因此,认真探索应对这种变化,对于促进经济良性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当前湖北省的实际就业情况入手,对湖北省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作了实证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湖北省在经济转型中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正以就业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甘肃中小企业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适应技术、产业组织形式、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 ,并结合甘肃经济的特色 ,走出一条较快的成长之路 ,这是事关甘肃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也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向来备受世界各国的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在经济加速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中,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我国面临着新的就业压力。如何促进就业,化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既是各级政府的优先发展目标,更是劳动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就来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本人认为,从当前广东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构建以培训促就业新机制,实现就业机制创新,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提出构建就业新机制的设想,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香港和新加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它们都属于亚洲“四小龙”之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0,350美元和10,450美元;产业结构相同,以第三产业为主。6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微乎其微。与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亦出现一些相同变化。本文试图对香港和新加坡妇女就业模式作一比较,探讨其就业结构及其就业妇女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重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重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   ……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社会就业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女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女性在就业总量、行业结构、劳动保护状况方面都面临困境。本文结合老工业基地现实情况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与动力因由:基于低碳农业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职业需求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的历史路径昭示,在我国城镇化趋缓、农村劳动力绝对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农业低碳化促进农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分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梅州不同县市的12个乡镇510位农村妇女的调查资料,就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具有同向性;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变迁要受到其内在属性和外在变量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客家乡村妇女内在所受教育程度和外在就业方式的改变是决定其经济地位变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着农村繁荣发展和农民就业不断转型,解决农民就业转型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民就业形式也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通过结合新常态的特点,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社会制度转变、完善就业环境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就业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着失灵现象,即高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伴随着高的失业率.在"奥肯定律失灵"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难问题,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人口就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0.
“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着失灵现象,即高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伴随着高的失业率。在“奥肯定律失灵”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难问题,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人口就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