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能源市场更为复杂。为此,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资源国对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力求能源结构和来源多元化;2)提高能源自给能力;3)核能政策出现分化,部分国家仍对发展核电持积极态度,但部分国家放弃发展核电;4)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突出节能和提高能效;6)注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7)重视能源技术创新。这些能源政策动向将对全球能源市场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1年日本核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核电政策.日本关闭所有核电站后又艰难选择放弃“零核”方针;欧洲核电政策出现分化,德国、瑞士的反核态度最为坚决,法国、捷克和波兰等大部分国家对核电站的热情不减;美俄仍对核电持积极态度;中国在核电道路上依然谨慎前行.未来核电仍将是各国重要的能源选择,日本核电逐步重启并将减少对石油的需求;欧盟核电先降后升,或将促使新能源的发展;北美油气仍占主导,核电将在与其他能源的竞争中发展;印度、韩国积极发展核电,逐步提高核电占比;中国的核电建设将进入加速期.  相似文献   

3.
一、核能发展的最新动向 (一)核能复苏的动向 2001年5月,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能源政策,要复苏核能。新的能源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2002年9月17日,美国能源部长Spencer Abraham指出,核电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公众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使核电越来越重要。尽管发生了9.11袭击事件,但仍应将核电作为世界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球能源供需形势风云突变,各国调整能源政策积极应对.上半年,国际油价屡创新高,促使产油国继续强化资源控制,增加油气投资,拓宽开发领域;能源消费国等出台税收及其他激励政策,推动节能;区域性能源政策协调不断强化;各国通过立法或出台国家行动计划等,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下半年,世界经济危机凸显,能源需求疲软,原油、煤炭等资源价格大幅下跌,各主要国家积极应对国内经济问题,能源政策作为刺激经济振兴总体政策的一部分得到相应调整.与此同时,区域性能源合作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作为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起伏涨跌和稳定繁荣,保证电力供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核电作为电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以其清洁、高效、安全性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能源战略。为了让读者对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叠问题、前景、对策有一个全面了解,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核电论坛》专栏,约请我国部分核电经济技术专家分别就核电产业、核电设备、核电技术、核电管理、核电原料、核电投资、核电建设、核人才培养、世界核电、核电政策等方面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力图全景勾画我国核电发展态势,预测核电发展前景。本栏目坚持百家争鸣,欢迎不同观点平等参与讨论。本期我们约请了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体改室助理研究员宋昌钰就“我国核电产业现状及成就”和“我国核电发展的新态势”发表自己的看法。宋昌钰主要从事政策与体制发展研究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及中核集团软科学课题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13年以来,主要能源消费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能源来源多元化、提高能源自给率.日本发布新版《能源白皮书》,提出取消“零核电”目标;同时积极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以减轻LNG的进口压力.俄罗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消化国内过剩的天然气.由于页岩油、致密油产量的快速增长,美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降至40%以下;若能效翻倍计划和减排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美国的能源自给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欧盟继续实施清洁燃料战略,计划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推行替代燃料站点建设,并将继续维持核电的发展.印度通过提高天然气价格、发展页岩气、扩大天然气利用等措施大力发展天然气,力争在2030年实现能源自给.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主要能源消费国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的良好愿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走势.但是部分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消费国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本国能源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分析论证了我国能源结构现状、核电发展现状及核电优点;从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满足能源需求增长和电力稳定供应、产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需要和综合国力具体体现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现实需要,认为高效发展核电仍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梳理和总结了全球主要大石油公司和国际能源机构——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中国石油(CNPC)以及国际能源署(IEA)、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历年所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并对其重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体上,2030年世界能源发展的格局将不会发生大变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仍将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将迅猛发展并将占据市场份额的20%左右.其中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2022年,受新冠病毒疫情、极端气候、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等因素叠加的影响,中国能源政策特点主要是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压舱石地位再次凸显,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合理安排节能减排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更加聚焦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关系能源领域的顶层政策出台明显增多。2023年,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国内外能源形势依然复杂,国家政策仍将以加强能源供给安全保障作为第一要务;努力节能提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能源体制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构建更高质量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环球     
《中国核工业》2014,(5):10-66
正法日将加强核能合作据世界核新闻网站5月6日报道,法国与日本两国领导人表示,核电对于法日仍将十分重要。两国将在反应堆技术上合作,同时法国和日本公司也会寻求核领域的商业合作机会。日本的核电政策在福岛核事故后作出了重大调整,但最终结论还是核电仍将是该国的重要能源。在法国,已经针对一个潜在的"能源转换"展开讨论,很可能要求大幅增长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1.
吕华祥 《中国核工业》2005,(6):18-21,15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紧张,能源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对我国能源政策作出重要调整,国家发展核电的政策从过去“适度发展核电”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中国的核电发展规模和速度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我国原有的核电建设与管理体制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发展核电的需要。目前,中国包括在建的核电装机容量有870万千瓦。  相似文献   

12.
拜登总统构建了新的能源政策蓝图。对内,限制化石能源开采,加速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促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清洁化、低碳化。对外,构建稳固的绿色盟友网络,积极参与并领导国际气候事务,促进国际能源可持续性转型。拜登政府能源政策呈现出五大显著特点:注重能源政策与应对气候危机相协同;充分考量就业与经济因素;将能源政策升级到国家安全层面;强调“能源正义”;将能源目标与贸易政策挂钩。拜登政府能源政策面临着党派分歧、利益集团阻碍与成本高昂的挑战。拜登政府能源政策的推进将对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双重影响。未来拜登政府将深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释放原油储备稳定石油价格,同时进一步发挥能源政策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的作用,提升美国国际能源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但拜登政府能源政策能否持续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王勇  王立敏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4):14-20,125
2012年版《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显示: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较2010年增长39%,年均增速为1.6%,几乎所有的(96%)消费增长都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尽管可再生能源增速最快(年均增长8.2%),2030年化石能源仍将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0%的份额.全球液体燃料(石油、生物燃料和其他液体燃料)2030年需求总量将超过1 03亿桶/日,新增需求(1600万桶/日)几乎全部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并主要由欧佩克和美洲国家的供应来满足.天然气将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均增长为2.1%,液化天然气和非常规气将在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印发展速度、规模以及中东的供应能力对2030年全球能源前景意义重大.到2030年,南北美洲将基本实现能源独立,亚太地区的能源缺口却不断扩大.这提醒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强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对非常规资源应加强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实现其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并逐步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正式施行,配套法规相继颁发,节能工作更加注重实效;政府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出台成品油、电力、化肥等税率调整措施,全力保障国内能源供应;成品油价税改革方案顺利推出,能源价格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核电和风电发展力度加大,煤制油项目过快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2009年,中国政府将对能源政策进一步充实完善,适时推出成品油价税方案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推动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能源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推动能源消费的节约增效;加快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能源发展的环保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5)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问题在国家发展与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不断增强.从国际能源秩序、国际能源形势、国际能源格局、国际能源关系等角度考察,当前世界能源外交形势呈现以下显著特点:国际能源秩序严重失衡,国际能源形势严重失稳,国际能源格局由"两级结构"向"多级结构"转变,国际能源关系错综复杂.面对前歌后舞 能源外交形势,各大国纷纷调整能源外交战略,建立起更高级别的能源外交运行与协调机制.谋取能源经济和能源政治利益,为本国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成为各大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国内外能源政策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高油价促使许多国家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各国纷纷采取节能和扩大能源开发的新举措.主要石油生产国加强对石油业的控制,增加油气开采、生产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石油消费国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千方百计减少石油消费,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亚洲各国削减补贴,提高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以遏制能源需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能源对话与合作显著加强.2005年,中国实施的能源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加强能源战略规划,加强能源法律体系建设;对高耗能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能源价格体系;抑制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加强能源外交,提高能源合作水平.预计2006年我国的能源政策措施将从以总量调控为主转向以结构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18.
亟待完善我国能源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新的能源法案《国家能源政策法—2005》.这是美国近40年来包含内容最广泛的一部能源法.这部法律明确鼓励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节约、促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加强和提升电网水平、鼓励扩大核电站建设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消费税优惠,促进提高家庭用能效率;设定新的最低能效标准,提高商用和家用电器效率;通过税收优惠,废止过时的不利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规定,加强和提升国内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通过减税等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高能效汽车生产;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推动能源转型。例如,德国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明确要淘汰煤炭与核电。美国凭借在页岩气开采技术方面的突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大力推动天然气替代。近几年,我国能源转型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对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转型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能源转型浪潮中的定位,为长远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危机下的各国能源政策——2009年国外能源政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世界经济仍徘徊于低谷,油价总体较低,给石油出口国普遍造成财政压力。为增加财政收入,振兴经济,一些石油出口国灵活运用政策杠杆,随机调节关税等,对石油等资源的控制亦有松动,对石油资源的战略性勘探开发投资加速。能源消费国则在加快新能源政策出台频率的同时,通过立法等鼓励节能产品的发展。国际能源合作在更加受到各国重视的同时,也面临经济、地缘政治、民族问题等多重挑战。2010年,各相关国家鼓励石油业投资的政策力度将持续加大,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的政策将不断出台,节能减排等政策会更加严格和可行,促进新能源开发的政策将更加明晰且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