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竞争成本治理是向前发展的,通过将成本控制与治理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加以分析、考察,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成本观念,由此而形成竞争性的成本治理观念,而资源优势理论和网络的发展又很好地为其发展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可能。企业——尤其是处于竞争劣势企业来说,若很好的有效的注重并发展以上几点,将能更好地使成本治理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效结合,最终促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两岸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经济师》2007,(2):35-36
近年来,两岸贸易发展迅速,投资及经贸交流已成为拉动两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入世为两岸经济合作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动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两岸经济合作的加强,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伴随着全球化的产业转移等国际经济新变化,两岸贸易合作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也日益显现出来。文章通过对两岸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两岸经济中,互补性要远大于竞争性,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双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行各业中均有着很显著的表现。新形势下的市场结构与以往的市场结构相比,其复杂性、竞争性等方面的要求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企业来说,新形势下的市场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考验,能够在其中生存下来的无不是优秀的企业。电力企业是企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向其他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电力供应及其相关的服务的,其所在的电力市场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在整个经济市场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位置。为此,掌握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的发展动态也就成了电力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依靠,通过对自身的工作、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调整,使得自己的企业可以与市场更加的融合,将效益做到最好。本文讨论的就是当前新形势下对于电力市场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外向型工业企业竞争与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超  冯德连 《技术经济》2006,25(6):90-94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石。本文试通过中小外向型工业企业合作的博弈分析,来求得我国中小外向型工业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对策,使我国的中小外向型工业企业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继续发展壮大。文章通过分析制约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入手,从明确其法律地位、资金保障、制度建设以及政府政策促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竞争与合作的定义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贸关系,究竟是竞争性或合作互补性,各界看法不一。在此首先要说明竞争性和合作互补性的定义。就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情况而言,竞争性至少可能有3种形态,第一种是厂商移入大陆,原本在台湾的工厂就没有了,不过一样是外销到欧美,所以原来是由台湾外销的,就变成由大陆外销。第二种是不但厂商本身在大陆,连它原来在国内购买的上游产品都移入大陆当地购买。第三种是厂商到大陆后,在大陆形成产业链,原来在台湾所做的运筹工作就移入大陆进行。但以上3种形态也可能演变成合作互补性。所对应的第一种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上有共同的地缘,在经济贸易上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但是双方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地理位置接近、气候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造成双方在出口产品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对外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竞争性.虽然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是在合作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研究双方贸易的竞争性就变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8.
黄群财 《资本市场》2004,(11):60-62
在当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国有资产从竞争性经济领域退出是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分级管理权”变为了现在的“分级产权”,地方政府主要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行使产权,其“退出”的需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以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研发联盟为研究对象,刻画了竞争性研发联盟的合作效应,并分析了对合作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合作效应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程凌 《经济评论》2006,(1):64-69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曼的主要贡献包括:发展了重复博弈理论、对合作博弈中“核”解与经济一般竞争性均衡间等价性的证明以及提出“谈判集”作为合作博弈的解等。谢林所提出的诸如冲突、承诺、协调等重要概念,为促进早期博弈论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推动博弈论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中一支充满活力的力量,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现阶段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新环境,指出了制约中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中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效率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银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尤其在后危机时代,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运用EMS软件对2004—2009年14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分析,对其均值进行排名;并通过Malmquist指数对银行效率进行分解研究,重点分析金融危机前后的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效率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而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不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可见,四大国有银行并没有因为资产规模大,而带来更高的收益和绩效;2004—2009年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但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受美国金融危机全面升级所导致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衰退的影响,经营风险加大,息差收窄,对银行盈利和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风险的日益突出,如何控制和管理金融机构风险已成为现代银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能够指导银行的风险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全球化,内、外资银行从经营理念、市场、客户、产品、人才、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形成的激烈竞争态势。直面竞争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国际银行的发展方向,采取体制改革,调整经营战略,加强金融创新等竞争策略,在制度、核心业务、经营区域、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创造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建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7):105-106,118
民国时期的县银行在抗战爆发前及抗战期间有过辅助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县银行也存在资本薄弱、信用不稳固、营业区域狭小、业务难发展、未能专注于服务三农、监管难度大、经营风险及脆弱性高等问题,其经营实绩不尽人意。审视民国县银行由盛转衰的史迹及其弊端,总结其原因,有助于中国政府重组现阶段的县域金融中介体系,发展农村金融、支持和均衡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给中资商业银行带来了学习机会,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压力。但双方各有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合作将会促进双方的发展进步,因此,加强中、外资银行的金融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方式。根据1993~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银行盈利、经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费用率下降,提高了中资商业银行高管的平均收入、并对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产生了显著影响。最后建议中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中,能够妥善处理与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平衡关系,但又要注意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问题;在竞争中能够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进行自身管理机制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型,最终能够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合作中,能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促使其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在理论界早已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并为各国政府所重视.目前,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已经普遍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根据转型时期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包括家庭-企业-银行的三部门两期模型,从我国国有银行的体制利弊出发,运用路径依赖的理论,对不良贷款在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单纯的贸易部门开放和贸易金融部门的同时开放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同效果,以期对将来的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Following the massive entry of foreign banks in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EE) banking markets, one may wonder whether their competitive behaviour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ir domestic counterparts, possibly leading to the segmentation of these markets 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We find that the competitive behaviour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s differs, with foreign banks having less market power until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and more market power after this financial turmoil. Despite this difference, banks tend to behave similarly, and their market power converges to a similar level. The tendency towards similar competitive behaviour is observed 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and for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s, although foreign institutions that enter these markets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domestic banks have slightly more market pow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CEE banking markets and no segmentation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nalyses competr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K banks, as they attempted to develop a national syitem jor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at the point of sale (EFTPOS) The banks formed a {epanste company, EFTPOS UK Ltd, to develop a technically sophisticated national system, but soon interbank divisions led the larger banks to develop national schemes from pnwourly 'exfierzmental' networks. Over a period of two years, competition came to be defined as that between banks supporing the Switch scheme and banks supporting a Visa afebit turd senm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banks made repeated public declarations of the commritment to EFTPOS UK and represented nascent, proprietary EFTPOS networks as computible with the national scheme.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banks attempted to make sente of that ambiguou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s described and we use the idea of metastable' competive rategies to represent the successive temporary commitments the banks made to particular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w competitiue environments. 'strategic maps are drawn to represent stages in bank thinking on the possible competitive outcomes of EFTPO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Detecting whether banks’ leverage is indeed procyclical is relevant to support the view that booms and crises may be reinforced by some sort of supply side financial accelerator, whilst finding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f banks’ behaviour is crucial to trace the road for a sensible reform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managers’ incentives. By analyzing a large sample of European banks, we show that procyclical leverage appears to be well entrenched in the behaviour of those banks for which investment banking prevails over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ing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