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访港随笔     
我一到香港,就被五光十色的商店装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迷着。香港人说:“世界有的东西在香港都可以买到”。我未曾去过“世界”,无法判断此话有无夸张。但我来自国内,确知国内难得一见的名牌国(?)特产,在香港竟可随手买到,所以再听到外国游客赞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也不生怀疑了。说它是“天堂”,不仅因为货多物美,更因服务优良,使顾客不但买到了心爱的商品,而且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我们从到达香港第一天起就上馆子吃饭,以后天天都被人带着上茶楼、酒家,高级的我们去了,大众化的也到过。高级酒家,店铺虽大,门前街道却很窄小,不能停放汽车,但驱车来的顾客不必为此费心,  相似文献   

2.
朱镕基:“上海是中国的纽约”,“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朱镕基总理四月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时,多次提到上海与香港、纽约和多伦多的比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朱镕基说:“我对于上海确实有感情,因为我当过那里的市长。我同样也对香港有感情,感情是同样的。我确实说过上海是中国的纽约,同时我会在这里说,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香港《文汇报》记者多伦多4月15日电  相似文献   

3.
二月二那天晚上,我在阿元造型请阿亮师傅“剪龙头”——烫电棒,忽然接到大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晓单的电话,告诉我说她生了。前年她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杨子围”,我当时说怎么不叫杨子荣啊?呵呵今年怎么又生啊?呵呵。她说不是啊,是升了,升了一个小官——做交通广播的副总监了!  相似文献   

4.
笔者虽然写了《金融家》,其实对金融ABC所知也是“有限公司”的水平,更不敢学人炒股炒市。有友人笑我,身在香港不玩“炒”,就像去杭州不买茶叶,去苏州不买稻香村的糕团……有时想想、也实在不甘,权且当玩耍,又心疼血汗钱有去无归。一位前辈老伯教我,玩只科技股啦。现今兴上网,香港又兴科技港,一  相似文献   

5.
我作为一名香港研究工作者早已盼望有一本好的工具书,作为研究的向导。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又多么希望我从事香港问题学习和研究的研究生们有一本好辞书,引导他们入门。现在,由于《香港大辞典》(经济卷)的出版,我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用“爱不释手”来形容我当时手捧着常务副主编刘泽生送来的这本大辞典时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这部大辞典之所以令人赞赏,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晓鼎 《沪港经济》2001,(6):33-35
到香港已近8个月了,初来时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都已随风而去。平心而论,香港给我的印象的确有点特别,有好多感觉就仿佛是吃檀香橄榄,刚入口时没什么味道,甚至还有点涩口,但慢慢地你就会觉得“味道好极了”。本文我说从一些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写起,试图从这些小事中让读者和我一起来认识和了解香港。  相似文献   

7.
一 应该是研究的时候了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以金融、商贸为中心后,积累了许多需待解决的矛盾;现在,香港主权又快将回归,在“一国”的条件下,“中国因素”对香港经济影响会愈来愈大,对香港经济定位问题的研究,已经是摆到议事日程上的时候了。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何炘基博士在1995年10月中曾说:“香港作为中国通向西方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水昆 《沪港经济》2001,(2):40-41
没来香港之前,我曾听人介绍说香港是个商品化经济意识很浓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很缺少“人情味”。然而当我踏上香港的那一天起,我始终被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所感染,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告诉我,此话有点偏激,至少是不全面。也许对于“人情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想说的是香港其实是个很实实在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10.
童韧: 春节期间回上海,杂志社同事问我:“在香港,你最喜欢什么?” “香港的‘办公室文化’,”说这话时,我几乎不假思索。 上班时绝对不能做私事 走进香港的办公室,我确实颇多感慨。这儿既看不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的悠闲,也听不  相似文献   

11.
香港茶餐厅     
早前,跟几位内地的朋友说起,香港的餐厅总有一些菜式,称扬州炒饭、厦门炒米等等。他们说,扬州、厦门并没有所谓特色的炒饭、炒米——很可能是随便说说而已。我问,那么内地有没有“香港一”呢?他们想了一会,有人说,有“香港茶餐厅”。也许,对内地来说,“茶餐厅”三个字,就代表“香港”了。  相似文献   

12.
<正>“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全国政协委员、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上,因为这一番话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大湾区姐姐”。“大湾区姐姐”“大湾区哥哥”,这些称呼走红的背后,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不断加深,湾区人更加有认同感了。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4周年,4年来,  相似文献   

13.
《启颜录》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汉地有一个人到吴地去,吴人给他准备了竹笋做的菜。他问这是什么东西,吴人回答说:“这是竹子。” 汉人回到家里,便拿了他床上的竹席子去煮,煮不熟。于是对他的妻子说:“吴人诡诈,竟这样欺骗我!”  相似文献   

14.
在香港,上司叫波士。我去年夏天被派到香港某中资机构做一个部门波士,真不容易。首先我不会讲广东话,常常闹笑话。将颜色说成“咸湿”;“上船”说成“上床”!香港人很聪明,但也很势利,表面上看似尊敬你,骨子里还是有点笑我“老土”。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钥匙     
悠远 《西部人》2005,(1):61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的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的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  相似文献   

16.
我叫移动电话,可人们更爱叫我“大哥大”。如今,我在许多城市盛行起来,成了人们的“座上宾”,我的身价倍增,真有点受宠若惊.不过,最近我乐不起来了。提起我,有人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报刊上发表文章曝光“透视”,还有一些市县政府专门开会整我,说我铺张浪费,更有甚者,说我事关党风廉政建设,大有赶尽杀绝之势.我好冤枉,其实我自出生那天起,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特借报刊一角诉诉肚中之苦。  相似文献   

17.
名流吴光正:要看到有“两个香港”香港名流吴光正,时而语出惊人。再出惊人之语。他说,现时有“两个香港”。他接着说:“你看到的又是哪一个呢?”在谈及香港现时面临的经济困难与出路时,他说,现时有“两个香港”:一个是“面对全世界的香港”,这个香港非常蓬勃,有无限的机会;另一个是“堡垒香港”,漠视外边,守株待兔。他说,他担忧的是只看到后一个香港的人。他话锋一转说,港人要因时调整自己,自我增值,学点普通话,去闯大陆。他说:一觉醒,楼价升了,股价升了,饭来伸手,这支“歌”现时没有了。今时今日再守株待兔已没有出…  相似文献   

18.
吴宾 《中国西部》2014,(32):76-80
<正>刻板效应(Stereotypes effect)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也是农村人。我的父母在炒菜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先放盐,原因是担心最后放盐导致盐"不熟",吃了容易咳嗽。可是现实中,很多菜先放盐有太多的弊端,可几十年来父母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做法。我小时候,其实也认同父母的做法。可后来上了中学,学了化学,知道了在炒菜过程中,盐的成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始终是氯化钠,盐也就不存在"熟"与"不熟"的区别。我多次向父母说明,应该后放盐。用  相似文献   

19.
新天地——外国人说很中国化,中国人说很西方化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亲身住过上海石库门房子的人,才会对石库门弄堂有深刻的感情。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对此毫无生活体验的香港人,却会对上海石库门倾注极大的热情,居然投资10多个亿,在上海的市中心成功地开辟了一个石库门的“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城市改造的一个亮点,引起了海内外的惊诧和轰动! 他,就是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瑞安集团的香港总部访问了罗康瑞先生,我和罗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握手”了。这次我们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请他谈谈“上海新天地”。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20.
来香港以后、一直想采访唐英年。那天,我找到他的助理陈小姐,问她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唐英年的文章,以便准备采访提纲。“你要哪一年的?”“我都想看一看。”“都要?”她的眼神有点异样。“没错。”陈小姐一脸疑惑看着我,随后推开了移动的资料柜,搬出了厚厚的一本剪报。“这么多?”我吃了一惊,那材料少说也有500页。陈小姐指着资料柜:“这儿还有五本呢!”我傻眼了。以往的采访总是担心背景材料太少,这回却倒了过来——在笔者的人物采访中,也算是破了一个“纪录”! 资讯科技是一门本小利大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