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近几年 ,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已渐成气候 ,但还不为广大居民所普遍接受。本文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目前影响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种种障碍 ,并提出促进和加快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彦 《经济论坛》1999,(8):29-30
“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是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殊不知,这种保守的消费习惯虽然使人们没有了负债的压力,显得很轻松,但是也直接造成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低下。由于即期消费的不足,使人们的消费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个人消费信贷具有极好的安全性,适宜的流动性,较好的赢利性;由于“三性”达到有机的统一,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和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是缓解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重要途径.本文试从金融危机背景出发,分析个人消费信贷中存在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个人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中,银行由于个人不良信贷所引发的不良债权比重逐年上升,而且信用环境不良有恶化这一问题的趋势。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个人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和我国个人信用安全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信用卡公司不良债权中的“坏银行”重整制度,构成了韩国金融安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设计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近几年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乐园  卢敏 《当代经济》2004,(12):54-55
1999年人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允许中资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从而该业务正式在我国出现;2001年11月人行宣布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信贷业务.而今,我国政府又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中的诸如车贷、房贷等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给予制约管理。所以,只停留在此项业务开展初期较多的支持、扶持、倡导、鼓励政策层面上,我们有必要对个人消费有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模式及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由传统的抵押贷款到无抵押信用贷款,从线下办理到移动应用,从平均15天传统机构贷款服务时间缩短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24小时内放款服务,极大的改变了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模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宪林 《经济师》2000,(3):107-108
1999年 3月 ,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把大力推行个人消费信贷作为启动居民个人消费 ,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措施。各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品种繁多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个人消费信贷也成为百姓的热门话题。但做为一个银行的经营者 ,无论从我国和地区经济的客观环境 ,还是从银行自身的经营环境看 ,现阶段大规模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笔者认为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需加以解决 ,才能使个人消费信贷真正成为启动消费需求的杠杆。否则 ,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盲目发展热 ,甚至造成混乱 ,给银行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一、传统消…  相似文献   

10.
个人消费信贷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推动力,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个人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对此,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使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得到快速发展。本文着重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内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为我国商业银行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着许多问题,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个人对消费信贷的认识,有利于健全银行对信贷管理的监督;有利于我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应对国际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机构发生了重大变革,4家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陆续建立,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了外资银行;在业务交易方面,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创办了个人消费信贷、中间业务、同业拆借、银行债券和外汇交易活动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金融创新。但这只是自我纵向比较的结果,同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水平还是十分低下的。  相似文献   

14.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虽刚刚起步,但它的前景广阔,同时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方面。本拟对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及防范进行探讨,以利于更好地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相似文献   

15.
推进汽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在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活跃和扩大汽车消费、促使老百姓养成健康的消费观、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逐渐暴露。文章利用利息理论原理,用数理的方法分析了汽车消费信贷形成的根本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信贷余额高于经折旧后的汽车价值,然后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机构发生了重大变革,4家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陆续建立,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引入了外资银行;在业务交易方面,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创办了个人消费信贷、中间业务、同业拆借、银行债券和外汇交易活动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金融创新.但这只是自我纵向比较的结果,同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水平还是十分低下的.  相似文献   

17.
冯兆蕙 《经济论坛》2007,(3):133-134
信用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从卖方市场过渡为买方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信用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个人信用消费全面、实质性启动。但是,目前就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信用消费发展速度还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信用消费的推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信用消费环境差,主要体现在信用秩序混乱,消费观念需要转变,居民的承贷能力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其次.信用消费风险大.缺乏分散风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李伯东 《经济论坛》1999,(11):28-28
借贷消费已经悄然闯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这对多数中国人长期以来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无疑是一场挑战。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中国人存钱并不是不想花钱,不会花钱,而是他们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他们的一种必然选择。“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这是多数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因此存钱是中国人的习惯,这与美国人‘有钱不花是傻瓜”的观念真是大相径庭。这几年我国银行利率虽一降再降,可老百姓存钱的热情依然不减。据统计,1998年3月我国居民存款已达4868648亿元。一方面是市场疲软,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储蓄存款,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的方式向消费者发放的一种贷款,是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利用信贷手段促进商品销售的有效方式,也是启动消费品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消费结构和主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杠杆。因此我国政府、银行、企业和理论界都十分重视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别是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9年《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更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到2001年底,全国个人消费贷款当年新增2592亿元,占贷款新增总额的19.4%,其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展到了汽车、教育、旅游、高档家电、住宅装修、医疗保险等领域。但从整体而言,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其效果和经营效益与西方发达国  相似文献   

20.
赵春玲 《经济论坛》2000,(16):19-20
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已经在住房、汽车及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领域有所开展.但整体规模还比较小,仍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远未达到全国普及的程度。为什么消费信贷在发达国家早已是国民消费的一种日常方式,在我国却步履维艰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传统消费观念不易改变 我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就遵循“量入为出”的古训,以节俭持家为美德,“寅吃卯粮”、借债消费者往往被视为败家子,连正常的亲戚关系、邻里关系都难以维持。若是因为天灾人祸而在百般无奈之际背上了债务,尚有“穷帮穷”的亲朋来接济,但如果是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