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一家国际权威机构发布了年度“全球研发创新投入1000强”的名单,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吃惊之余, 令人醒悟:为什么在市场上卖得火的东西都是国际品牌,即便有些国际品牌是一具“躯壳”,实际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贴牌产品。如一旦贴上中国自己的牌子,马上也无人问津。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其实我们已具备了相当的生产制造的能力,明里缺失的是品牌, 骨子里缺失的是自主创新、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到“创造阶段”。而企业若不进行自主创新,则很难做强做大;只有自主创新,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李垣  徐强  沈灏 《经济界》2008,(3):44-47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中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同时导致了许多企业创新的失败。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于在于没有从战略高度思考创新,并对创新过程缺乏系统化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所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系统”的概念,构建其概念模型并分析其要素作用机理,从而对企业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品牌,这是企业界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知名企业通过加速品牌自主技术与经营创新,走出原创技术研发、精心品牌设计、开发独创商标、正确品牌定位、赶超世界级质量、走出去本土化创牌等品牌融入世界六大自主创新之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信誉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股创新之风正弥散开来,从中国到亚洲,再到整个世界。2006年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的主题是“急需创新”, 2006年北京“两会”的关键词也有创新。 2006年3月12日,一场主题为自主创新的论坛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行。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从1999年来的第七次“两会”沙龙,尽管每年的主题不一样,但每年的主题无疑是当年中国商界、中国商人最关注的重大话题。2006年的春天是从自主创新开始迎来第一缕春光的。有人关注创新的社会环境,有人关注保障创新的法律,有人关注企业创新的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也有人关注企业创新的操作实务……一个结论是,基于有中国特色的国情,企业界的自主创新是需要勇气和耐心的。牛文文(主持人) 企业如何面对创新国策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同时也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自主创新当成一种国策。韩国和日本都是国家在没有向外开放的情况下支持本土企业创新的,我们现在在市场彻底开放,知识产权高度保护的情况下,再讲自主创新,可能会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技术监督》2008,(8):76-77
开场白: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自主创新是民族昌盛、繁荣发展的源泉。创新引领世界,创新改变中国。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高新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畅所欲言,打造了一场思想上的盛宴,为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注入了动力。本期“圆桌恳谈”请几位嘉宾畅谈他们对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博 《上海企业》2005,(12):29-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核心技术匮乏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的最大障碍。一、“中国制造”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勘 《上海企业》2006,(5):30-32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他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明确了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企  相似文献   

9.
《科技与企业》2011,(8):14-16
如果把创新看作是组织成长本身,看作是组织生命本身,就会有很大不同。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看到了什么系统(或者是系统的哪些特征),我们看到的系统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行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于中国过去三十年企业组织发展的反思,“中国制造”的过程似乎指向的是“模仿”、“效率”、“抓机会”和“抢资源”,而中国创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17日,国内显示器厂商AOC在三星、LG等一线显示器品牌中率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实现了品牌道路上的一次飞跃。无独有偶,国产汽车制造商奇瑞近日被国际品牌评估权威机构评为五家“中国制造形象大使”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众所周知的服装大国,但是目前却为不是服装强国而承受了越来越多的无奈,在服装外贸经历厂人民币升值、出口关税的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中国服装如何突围,如何改变只给国际品牌做代工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命运?如今年销售额已经超百亿元的红豆集团,给出的回答是两个字:创新。“百亿红豆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百亿红豆要成为百年企业,还要通过不断创新,走品牌之路。”红豆总裁周海江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2.
“策划也是生产力。策划也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策划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高产出的智慧型产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每个企业,如何培育发展健康有序的策划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者于2月25日获悉,由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策划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策划峰会”与”第四届中国企业策划案例暨策划人奖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中国企业的各类优秀策划案  相似文献   

13.
生存与创新     
目前,创新一词几乎成了中国企业家的口头禅,但是我们发现,对于创新,大家说得多却做得少。为什么?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谈起创新,往往喜欢给创新加上绚丽的光环,却忘记了创新的根本动力——生存。在一次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的“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座谈会上,来  相似文献   

14.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对自主创新投入更大的热情。然而,我国仍然有高达98.6%的企业从未提交过1件专利申请。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效率不高的原因很多,“各自为战”的创新模式就是原因之一。“各自为战”固然有这样那样优势,但也有明显的缺陷,比如造成创新资源的重复和浪费、难以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不利于行业标准的形成和推广等,所以,我们呼吁构建自主创新联盟。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曾经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温家宝总理批示:“自己的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进入十一五规划,如何评价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我市工业技术创新工作上水平,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一、公平而积极的竞争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力量 自主创新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的热门话题.直接的原因是十一五规划中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重点的高度。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战略重点呢?是因为总体上说。中国经济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需要进入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和竞争优势的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增长模式转型期。这是一个“大势”.政府的战略和政策只是在“因势利导”。理解这个“大势”很重要,否则很容易把自主创新理解为政府“要我创新”.而不是在这个大势下“我要创新”。  相似文献   

17.
《企业科协》2009,(10):18-18
“科协组织创新方法培训,是从源头上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一位企业老总在参加了“创新方法巡讲系列活动”之后激动地说出这些话。今年,山西省科协把创新方法培训工作作为“讲、比”活动重要内容,采取巡讲、专家座谈、试点企业培训等形式,在企业科技工作者中,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投身自主创新实践,把“讲、比”活动推进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18.
林涛 《中国企业家》2006,(12):26-32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第六届《中国企业家》杂志“未来之星”深圳迅雷公司创始人程浩说。“创新首先是一种态度。”2004年“未来之星”企业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深有感触。“不创新则死。”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一语惊人。 6月3日,西安。中国企业成长论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已经转向“创新经济”。企业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创新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跨越,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创新“疲软”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笔者看来,要实现企业创新的“勃兴”,不可缺失企业创新文化的“引领”与“抚慰”。  相似文献   

20.
吴双 《活力》2008,(4):61-61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制造业国际流动加快。由于美国、日本等国出现经济衰退和产业升级等原因,近年来出现了“世界工厂正在转向中国”之说。应该肯定的是在这场制造业全球流动中,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全球流动的目的地和收益者,还要看中国自身的条件发展战略。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不能仅仅看制造业产值总量,更为重要的是看反映制造业水平的指标,特别是制造业出口品全球份额,高新技术产品和创新产品全球份额,国际品牌的“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