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至今,司法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有力地保障了人权。但新的问题在不断出现,我国应当从立法上及其司法解释上不断完善配套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马佳佳 《魅力中国》2014,(24):299-299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也是最严厉的刑罚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死刑罪名和执行死刑案件最多的国家,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刑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逐步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宋丹丹 《魅力中国》2014,(22):309-309
新刑诉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增加了两条规定,对于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保障死刑案件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死刑复核的审理方式与期限问题、被告人的辩护权缺乏保障等问题。立足于这些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设立合理的审理期限、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享有的辩护权限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将收回死刑核准权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并且为收回死刑核准权制定了具体措施.“在未来五年内.最高法院将采取积极行动.收回地方各级高院对目前部分死刑案件的死刑核准权。”法学界人士呼吁数年的死刑复核权回收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刘博 《魅力中国》2010,(33):32-33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因此也叫生命刑、极刑。死刑始终处于刑罚体系之顶端。“罪莫大于死”。在古代,中外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都把死刑作为刑罚制度的核心,广施滥用。直到17世纪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权思想的传播,死刑开始受到限制。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提出了对死刑正当性的质疑,此后,欧洲各国都对死刑的利弊优劣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日本严格来说不属于同一法系,但都保留着死刑这一古老的刑罚制度。中日两国的死刑在立法与司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中日的死刑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对中国的司法制度还是对日本的司法制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阐述死刑的概念和国外死刑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认为我国应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坚持少杀、反对错杀,但不能完全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死刑的概念和国外死刑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认为我国应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坚持少杀、反对错杀,但不能完全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9.
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时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日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53-156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和人权价值观念的普及,立法方面关于保障人权的呼声日益强烈。围绕保障人权这一核心,减少死刑的罪名,严格适用、限制死刑直至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国作为法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保障人权的理念和与国际立法接轨的需要,有必要对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尤其是对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尽快修改。  相似文献   

12.
何屏秋 《魅力中国》2011,(15):228-228
死刑作为一种最重的刑罚,历来受到刑法学界的关注。对于死刑制度改革的争论,自贝卡里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后已达二百多年。我国刑法学界在死刑问题上面临的是死刑的限制适用与扩张之争。从当前国情看,谈论废除为时过早而且不其有可行性。本文正是通过对死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死刑改革的方向提出对改革的一些思考——即如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任栋 《魅力中国》2010,(29):133-133
近年来,经媒体披露的冤假错案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死刑案件。目前,在我国尚不能废除死刑的情况下,在既定的死刑制度和政策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让有罪之人死得“明明白白”,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这是我国法学界及实务界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就如何在无罪推定的指导下完善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制度做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据研究做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4.
孟慧 《魅力中国》2009,(36):213-214
一、死刑概说(一)死刑的概念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情况,这是我国关于死刑概念的通常说法。因死刑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内容,故又称生命刑。因生命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身一切利益和权利的载体,生命权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故死刑又称为极刑。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中国在现阶段保留死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废除死刑缺乏现实性。我们应实行综合治理,坚持减少和慎用死刑,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废除死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争议较大的问题。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且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针对当前提出废除死刑的趋势,从我国的现状出发,结合死刑制度的沿革、社会预防功能进行分析,可见我国当前处于死刑废除的过渡时期,应当限制和减少死刑。  相似文献   

17.
陈袆 《魅力中国》2010,(8):105-106
死刑.是现代刑罚体系中最古老的刑罚方法,是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领衔的主刑,可以说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本文论述了死刑废止论者与死刑存置论者理论依据,并对死刑的价值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死刑在当代中国有保留的必要但会最终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其合理性从没有被质疑.自18世纪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的乍命价值,死刑是否符合刑罚的目的及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死刑、执行死删的国家之一,不少国家常借此攻击我国的人权状况,但从法律角度而言,死刑就是一种刑罚方式,笔者尝试从刑罚功能的视角思考死刑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和政策层面对电量电费复核内容和不重视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列举多个案例的效益分析,呈现每个案例后果的不可忽视性,说明对电量电费组成的每项内容的复核都很重要和必须,以此促进各行各业对电量电费复核内容的全面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