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一方面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随意曲解;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实际,对劳动价值论加以发展。其中,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前提。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新的现实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艾淑平  王晋 《企业经济》2004,(12):21-22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的争论愈演愈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受到了挑战。笔者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认为对于第三产业劳动性质的界定,必须本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则,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分析,阐明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历史局限性,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价值的劳动应该包括投入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所有有用劳动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郭婷 《价值工程》2012,31(26):296-29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揭示资本主义从起源到灭亡的基础理论,是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马克思提出的价值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两部分,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文章根据其主要内容,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内核 ,创立了劳动两重性学说、价值形式学说和价值发展学说 ,构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整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坚持、发展和创新劳动价值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也是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 ,勇于探索 ,善于创新 ,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再一次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6.
汤在新 《经济界》2001,(1):73-76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学派提出而马克思加以完成的。在马克思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它为揭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经济对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马克思的时代,劳动的主要方式还是作为从属于机器的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资本论》所着重考察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无产阶级,是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探讨了科技创新劳动的特点及其价值创造的属性,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回归到一般社会劳动中去。发掘创造价值的“劳动”之真谛,搭起劳动价值论与现时代的桥梁,焕发劳动价值论之生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狭义劳动价值论创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完整体系,但同时简化了对于人力资本经济范畴的认识。文章则从马克思已有的方法论出发,试图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重新马克思经济学化,并据此抽象出“非人力资本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劳动要素”这两种不同的抽象劳动范畴,作为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及现代阐释。文章相应地形式化了有人力资本劳动要素参与的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的背景1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仍然是劳动创造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亚当.斯密强调“劳动一般”是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大卫.李嘉图克服了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中的不彻底性,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但所有的古典经济学派都不能揭示价值的真正本质,不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分析商品二重性中揭示劳动的二重性,指出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则由具体劳动决定的。2、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  相似文献   

11.
财务工作智能化是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握财务工作智能化的内在逻辑,能够促进财会人员应对与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变革。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文将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与劳动者的重要论断与会计职业发展特征广泛结合,首先针对“会计消亡论”,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生产力要素剖析人工智能并非导致财务会计职业消亡的深层理论原因;其次,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创造过程观点,分析智能财务劳动的价值创造特性,认为其通过推动内部沟通协作和数据共享产生协作增值价值,并促使财务价值创造向管理或决策环节聚集;最后,结合劳动价值论剖析智能化背景下财会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内在原因,并从业务转型、人本理念和伦理道德建设角度提出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立云  雷宏振 《价值工程》2011,30(17):11-12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问题,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契合了价值转形特征并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对文化创意劳动的内涵及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进行深层剖析,以探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发展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3.
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研究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劳动价值论,本文根据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提出建立"总体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产生、发展、终结的嬗变过程,之后劳动价值论因为种种原因长期被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所取代而游离于主流理论体系之外。马克思充分批判和继承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回归了古典学派的正确的传统的同时,在多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彻底超越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价值论的渊薮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正是由于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学派的正确传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超越,才形成了更为科学和完善的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特别是智力劳动创造企业剩余价值,智力资本所有者有权分享企业净剩余;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则提出,以所有权激励为特征的智力资本化成为现代企业非常重视的激励手段。对智力的资本化要求在现有财务会计体系下合理计量、核算和报告智力资本,本文对智力资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和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智力资本计量模式和与传统财务会计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的智力资本核算与报告体系。  相似文献   

16.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提出和施行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触及新领域.然而,在制度属性要求下,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认为,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是两回事,分配并不取决于创造,这一观点实际上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一致性;另一种观点则修正,或者说否认了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这一观点实际上否认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一致性.事实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保持有理论上的一致,而且恰恰由此,才使得劳动价值论在要素流动中经受住了实践考验,同时也使得按生产要素分配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有了合理的路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商品进行价值分析为基础,在簿记中构建"劳动=资产=权益"的三维价值结构,使簿记活动能在更多层面上对主体的价值运动进行全面而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突显的背景下,矿产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供给需求出发,辨证分析了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提出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认识矿产资源价值,以均衡价格论来研究矿产资源价格的辨证观点,形成了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黄瑞 《集团经济研究》2005,(24):179-180
自建国以来,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于是学者们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标准角度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讨论.如何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呢?有的学者坚持劳动价值论,但有的学者却对此产生怀疑,认为传统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按要素分配,便以新的方式提出劳动非价值唯一源泉,而这又涉及到了自马克思时代就开始的多元价值论和一元价值论争论的问题.鉴此,笔者特撰此文,对这两个问题存在的几种观点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伴随信息、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规模也同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商品价值仍然是由劳动或只由劳动创造的,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讨论了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形成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