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玉红 《企业导报》2014,(5):191-19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媒体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媒介融合成为了最新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媒介相互之间在新闻的挖掘、制作、传播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发展趋势打破了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的格局,出现了新的新闻生产方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采编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首先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新闻采编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赵芊 《数据》2022,(4):38-41
<正>真实是新闻自身的第一生命。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所以虚假新闻随即乘势泛滥。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开放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和传播形式的交织性,网络传播过程中“把关”过程越来越简化,所以对网络虚假新闻的把关刻不容缓。当前,我国的媒体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崔春梅 《活力》2013,(11):40-40
在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进步、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广泛.各类媒体的融合正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广播新闻媒体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播媒体的发展是必然的.只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挫折,作为广播传媒中专职从事新闻传播的新闻编辑自然就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动能。目前,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新旧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传媒产业在纵深发展的同时也迈向其他产业领域,加快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整个传媒产业发展呈现新生态、新业态。文章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重点剖析传媒产业新业态形成的五大动因。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网上播报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越来越多,社会大众已从传统的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传统的由上至下的新闻传递方式已经很难适合新闻发展的节奏,这对新闻采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展的途径,净化网络信息传播氛围,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慧 《企业导报》2014,(6):158-159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信息采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平台等方面入手,探讨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力图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白雪峰 《活力》2011,(3):143-143
新闻是受众认识社会的金钥匙,是广大群众与政府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媒体的立事之本,形象之本,强生之本,发展之本。没有新闻的媒体就不能称之为有影响力的媒体。而记者作为媒体里的一个细胞,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记者所采编的新闻如何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成为受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新闻采访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相似文献   

8.
北京餐饮品牌大会已连续举办13年,今年借助服贸会平台,大会规模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经济类日报,北京商报在“采编+论坛”的发展模式上摸索出的经验逐渐成型,采编为论坛提供了内容支持,也让日常碎片化的新闻能够定期梳理并系统化;论坛议题的设置、嘉宾观点的碰撞、报告的调查和采写等等,又反哺了采编日常新闻采写,为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深度化提供了天然资源。另一方面,融媒体转型让论坛的组织和传播走出传统模式,内容更具关注度,提升了论坛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媒体在行业发展、城市管理中的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得失中找到经济类媒体转型的路径,以及在做好“四力”的基础上找准定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升。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人们开始在媒体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对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新闻质量要求也随之提升。所以,基层媒体的社会新闻采编工作应该深入基层,从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入手,为人们提供真实可靠的社会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0.
2023年,对中国经济社会很多方面来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同时,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正在形成。区域性商务财经类日报媒体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重新认识新形势、适应新环境,研判用户对新闻信息服务的新需求,重新梳理锚定媒体的资源和价值,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形式和传播方式,重塑内容生产流程、分发渠道,构建新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日益网络化和电子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图书馆采编工作造成重要影响。本文试图结合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及当前图书馆采编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晓凝 《活力》2014,(10):88-88
时下的地方媒体收视竞争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再是各自为政的正面角力,而是全行业都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以往短平快的反应和集成,既成的便利平台,文字和视听媒体结合的优势却都成为了地方新闻栏目面对新媒体的天然短板。在这种次世代传媒渠道更新的冲击下,使得各地方台在新闻栏目中都拿出了自己的对策来应对冲击。以笔者长期在新闻一线的经验和职业敏感,在总结了各地方台、卫视的策略和思维以后,试着讨论利用分众思维调整栏目编排来实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新生机。  相似文献   

13.
童琪 《企业导报》2012,(19):71-72
在媒介融合的各种挑战下,纸媒体面临的恐慌在所难免。如何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做好传统的纸媒体并传承下去,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话题。本文从媒介融合下的纸媒体的结构转型、受众变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扩展影响力适应新角色,这几个方面浅谈在媒介融合下纸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我国,媒体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法治建设,而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媒体技术的传媒队伍,使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法律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也是媒体改革的重点。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形成法治思维,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将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文章从媒体环境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介绍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环境发生变化对媒体行业的影响,论述新环境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加强媒体从业者职业素质建设,使其在新的环境下通过提升法律素质,树立法律意识,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广播电视传媒体制与三网融合推广发展革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两年是关键的一年,我国要推进三网融合。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确定三网融合12个试点地区名单,以制定一个三网融合的目标快速前进。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发展广播电视,新的命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发展广播和电视的新媒体,促进新老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合并和广播电视行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传媒领域出现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旨在从多向度深层次对媒体融合发展做一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夏辉 《活力》2014,(12):107-107
媒体之间竞争的本质就是媒体核心力的竞争,而新闻采编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又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这当中新闻记者个体的竞争力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现代传媒的发展中,内容的力量的巨大的。本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十三年,从积累的一点经验看,个人认为对新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和培养,在各类媒体的发展中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业的整体格局和舆论生态,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中国媒体融合的进程。2019年10月,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媒体融合论坛上。  相似文献   

19.
姚婷 《活力》2011,(8):187-187
目前,媒体的新闻竞争主要体现在新闻的提量、提速、提质三方面,但提量、提速和提质既要发挥媒体各自传播优势,又要适应媒体融合的客观要求。当下传媒市场出现的新态势和新闻竞争新特点对单一介质的广播媒体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广播的新闻传播必须更新理念、创新表现形式和手段。速度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利用好一切报道手段给广播新闻报道提速,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以下是本人思考后的一点一山得。  相似文献   

20.
吴梅 《管理学家》2020,(2):145-146
在当今社会下,人才是各个企业在社会竞争中极为重要的软实力,媒体融合背景下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能够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融合发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破除部门间的制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创建云办公的新型管理方式,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文章通过讲解媒体融合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探究了媒体融合下人力资源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