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8,(2):234-236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数据,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分析社会中不同经济属性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2)2014年健康状况、环境污染、工作时长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且随着身体变差、污染变严重、工时加长,个体幸福感显著降低;(3)随着社区设施的增多,居民幸福感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城市可考虑建设混合型社区,适当增加社区设施的种类方便居民生活出行。  相似文献   

2.
“Easterlin悖论”指的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并未直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幸福收入之谜”。为考察中国的“Easterlin悖论”现象,首先构建理论模型考察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微观调查数据,采用Oprobit计量模型对居民幸福感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进了居民幸福感,而地区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降低了居民幸福感,收入差距和机会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也损害了居民幸福感。因此,除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外,降低机会不平等程度、缩小收入差距都有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梁土坤 《城市问题》2022,(10):72-81
采用“2022年居民民生保障需求调查”数据对社区智慧服务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信息服务和人工智能服务等社区智慧服务既能直接提升居民幸福感,又能通过生活便利度这一中介因素间接地提高居民幸福感。社区智慧服务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类型上具有结构性,网络信息服务对居民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主导地位,人工智能服务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主导地位。社区智慧服务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年龄上具有势差性,随着年龄结构的老化,网络信息服务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呈现先上升后大幅度降低的倒“J”型特征,人工智能服务的影响效应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需要根据社区智慧服务的类型结构性和年龄势差性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刘逢雨  赵明范  陈丽 《活力》2022,(22):178-180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我国各地区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明显增加,但是收入的增加并不代表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两者并不是一直成正比关系。很多专家通过分析后指出,居民的幸福感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政府服务、家庭因素、受教育程度及经济因素等都会对居民幸福感造成影响,而居民收入的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外国学者认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与相对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其主观幸福感比较强,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其主观幸福感比较低,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国内也有相关报告指出,随着个人收入的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也在逐渐提升。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分析了居民幸福感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以提升居民收入为基础来促进居民幸福感提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数据》2010,(7):43-43
近期,海南省统计局统计监测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开展了海南省公众幸福感调查。该调查根据随机抽样原理随机抽中并成功访问了800位海南居民,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全省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调查内容为生活幸福感、工作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等方面的评价,并形成了《海南公众幸福感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6.
陈洁  蒋雪松 《企业经济》2015,(2):162-165
用电量的科学预测对配电商生产规模的调整及营销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预测方法在收敛速度、预测精度以及适用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鉴于居民生活用电消费影响因素较多,还存在随机因素,因此选择灰色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在分析淮安市居民生活用电消费市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2007-2013年淮安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数据,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淮安市居民生活用电消费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淮安市居民消费用电市场的开拓策略。  相似文献   

7.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民生改善,助力幸福城市建设。利用《2018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调查问卷》和Python抓取的城市经济地理大数据,探讨居住环境、通勤时间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行群体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居住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居民幸福感随通勤时间增加而降低,居住环境与通勤时间之间补偿关系显著,且对本地居民、有住房产权者及个体商户作用更强。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不同户籍类型居民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通勤时间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有住房产权者偏好教育资源以及适宜的居住面积;个体商户更偏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基于此,从改善交通环境、优化社区生活圈等方面给出增强居民主观幸福感,促进民生改善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社会保障、绝对收入、相对收入等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绝对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居民幸福感影响不再显著,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由于发展中国家以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倾向于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因此,近年来已有研究关注"国民幸福指数"用以代替GDP来衡量社会进步或者国家发展水平。同时,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标志,"低碳生活"理念被提出。本文在之前学者研究基础上,关注为降低碳排放量水平而执行的政策对于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教育水平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较大差异,问卷以北京市制定的汽车限购令影响、公司中提倡的无纸化办公、以及居民在生活中节能环保行为为代表问题,经检验发现,汽车限购令以及居民的节能环保行为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而公司实行无纸化办公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比较显著。本文试图通过分类、分层线性和相关性分析低碳对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相似文献   

11.
幸福感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着眼于增强居民幸福感。在厘清"幸福感"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不同时期、不同收入人群幸福需求层次及幸福感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健全体制机制、夯实产业支撑、改善生存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幸福感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于保霞  刘政 《经济界》2021,(1):83-87
居民幸福感的高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据课题组对海南省居民抽样调查研究得出:收入较高的样本组平均居民幸福感水平高于收入较低的样本组;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平均居民幸福感是提高的;经济发展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是拖累海南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海南省居民幸...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幸福感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而有钱不等于幸福,财富仅仅是带来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反而比薰于灯红酒绿中的人更有幸福感——总感觉这个远离常理的结论中压抑着一种沉闷而残酷的东西。农村人拥有怎样一种强于城里人的幸福感呢?他们没必要像上班族那样出门就遭遇堵车的痛苦,没必要像公务员那样被强制带薪休假,不会因为生活条件太好而染上糖尿病、脂肪肝等“富贵病”,没必…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便利了居民生活,尤其体现在互联网购物上。文章以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为基础,使用问卷调查并结合卡诺模型的直接标度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在互联网购物中,不同因素对顾客网购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顾客网购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影响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其中,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的正面作用相对更加明显。公共服务产生幸福增进效应的可能渠道包括机会均等性的提高、居民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退休老人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建径,我们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和自编的《南京退休老人幸福度调查问卷》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商个模块,以及生活环境满意度,物质生活,人际关系。自身状况,利他行为,对社会满意度以及自我综合评定等七个维度,对随机抽样的500名南京市退休老人进行阍卷调查。幸福感的各个维度分值显示出退休老人自我价值,生活满意度及反映的一些问题。本项目着重就退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老人幸福感进行调研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相应地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我们也发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离不开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对于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农村居民以及弱势群体。社会越公平人越安定,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越高,社会分配不公,居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保障,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则产生负面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社会提供的保障条件,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幸福感的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一个全面认可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人们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我们建设城市、发展经济的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幸福最大化.本文从幸福感的内涵和结构谈起,详尽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五大类因素,并阐述了研究城市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CGSS2015年数据,从经济是否独立以及经济独立程度两个视角,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究经济独立对女性婚后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经济独立影响女性婚后生活幸福感的可能路径。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经济独立能够显著提升女性婚后生活幸福感,而且这种提升效应在城市女性中更明显。(2)随着经济独立程度提高,女性婚后生活幸福感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递减”的“倒U型”趋势;平均而言,当经济独立程度为0.36时,女性的婚后生活幸福感最高。(3)经济独立会通过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家庭话语权以及夫妻双方感情等因素进而显著影响女性婚后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储峥 《财会月刊》2012,(33):72-75
本文用SVAR模型分析外汇储备增加后,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居民通胀预期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外汇储备增长对居民通胀预期有正向冲击,且影响程度不断上升,持续时间长。公众通胀预期粘性下降,学习速度提高,说明中央银行管理和引导预期应加强对外汇储备增长等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