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季娟 《中国外资》2013,(24):276-27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文化,而'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实不为过,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中国人的孝道世界闻名,也是以为内本是调解亲子关系的一个伦理范畴竟能统帅出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几千年来独领风骚,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今日的中国正在向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迈进,同时又承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孝顺老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本文从弘扬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传统的孝观念的历史含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
段力刚 《中国外资》2008,(6):183-184
“孝道”,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学者包括一些国外学者都将其视为中国儒学的核心,在中国的孝道文化中,有相当丰富的内吝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规模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养老的伦理学因素分析,我国家庭养老的存在基础已经动摇,而社会养老所必需的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尚未奠定。家庭赡养老人,一方面可减轻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家庭赡养不仅仅提供给老年人物质保障,还能践行孝道,提供给老年人心灵的慰藉。将传统“孝”的观念与中国养老模式相结合,可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充分发挥传统孝道的积极社会作用,建设和谐的中国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3.
孝,如果仅指晚辈对先人的那份感情与牵挂,那是美妙的尤物,但是中国古代奴才文人借孝说事而炮制出的那个孝道,却是贻误中国文明进程的孽障。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前,必须予它以足够的批判,不使它妨碍今人、贻害后代。  相似文献   

4.
孝是做人的根本,孝道教育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传统孝文化教育为切入点,着眼于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培养。孝道不仅是家庭稳定的基础,也是个体修养的的前提。孝道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提炼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因素,把它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孝的观念,远在西周时就有文字可考.而<诗经>中更是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待到孔孟时代,中国孝道便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汪丽超 《金卡工程》2010,14(2):305-305
孔子言语中的“孝”包含的惠义众多,仔细研究,涉及其对封建礼仪的态度和观点。虽其中不免有维护封建礼教之嫌,但孔子的“孝”所包括的爱老、敬老、适时劝谏等思想,一直影响着二千多年来的中国家庭,并对当代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着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将孝文化系统化的人。在孔子之后,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完善,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孝要求家庭成员"百善孝为先";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孝要求民众忠君爱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重新解读儒家孝文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穆光宗 《金融博览》2009,(19):19-20
中国人孝的观念.远在西周时就有文字可考。而《诗经》中更是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待到孔孟时代,中国孝道便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张志伟 《中国外资》2010,(10):211-211
“诚”是《中庸》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在孔子、孟子、荀子“诚”说的基础上加以扩充、改造而成的“诚”在《中庸》中构成了儒家哲学伦理化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对后世“诚”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庸》中的“诚”思想进行探究,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诚信观念,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  相似文献   

10.
<正>"孝根"的失去,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重生的,因为,失去了"孝根"的人,便失去了"为人"的基本条件。中国一年一度传统的清明节,对每一个华夏子孙来说意味着: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前往逝去亲人的安息地,对逝去亲人寄托哀思、为逝去亲人送去"礼物",以示对逝去亲人的那份孝心。  相似文献   

11.
"诚"是<中庸>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在孔子、孟子、荀子"诚"说的基础上加以扩充、改造而成的,"诚"在<中庸>中构成了儒家哲学伦理化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对后世"诚"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庸>中的"诚"的思想进行探究,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诚信观念,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仁"与"绝对命令分别是孔子和康德道德人生观中至关重要的道德原则。孔子依据"仁"而自觉的做圣贤功夫以发展完善其道德人格,践仁知天,达致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人生境界;康德依据"绝对命令"而告诫人们应禁绝种种感性欲望之诱惑,从而纯化道德之动机而彰显理智世界之人格。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有何异同?对其现代人有何启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历代贤明帝王的提倡和率先垂范是分不开的,以“仁孝”名闻天下的汉代更是如此。汉代帝王对孝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一些有益的元素对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孝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邱敏 《金卡工程》2010,14(10):317-317
当代社会,孝意识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甚至被误认为是一种无用的东西,所以有必要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原因,以便树立正确的孝意识。本文就生产方式的变革,分析孝意识淡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李云 《金卡工程》2009,13(4):72-72
事死如生,是华夏民族特殊的文化表现。由于对灵魂不灭的相信,丧葬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要事,逐渐形成了隆重的仪式、礼节,并充斥着宗教迷信的色彩。而从这些宗教所主宰的殡葬世界中人伦孝道之源随之悄悄萌发,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宗法制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日前,渤海银行在深圳地区推出全国首款面向中老年客户的专属金融IC借记卡——"孝爱卡"正式发行。"孝爱卡"由渤海银行与首届深圳家庭文化节组委会合作发行,是一款集IC芯片和磁条介质为一体的联名借记卡。"渤海"人在深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在这个年轻有朝气的城市里,深圳"渤海"人也不例外。渤海银行作为1996年以来获国务院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养育子女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为了老有所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农村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已同社会现实明显不相适应。因此,引导农民改变养老观念是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邵阳市"新农保"改革试点收益对象为调研主体,调查研究国家养老政策的改变对当地农民养老观念的影响,旨在探讨农村养老观念的改变对于建立和健全现代化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前阵子看了周润发主演的大片《孔子──决战春秋》,让我对这位至圣先师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从小就读《论语》,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不小,也对他的名言佳句朗朗上口!但看完电影之后我才头一次想到:周游列国的孔子,其实跟一般人一样,也是一位到处找工作的"求职者"!更辛苦的是孔子这位"跨国求职者"包袱不小!周游列国的孔子,可是带着整个团队(一大群门生)跟着走!所以要雇用他的老板,还得是"财力雄  相似文献   

19.
孔子对中华民族影响至深至远,从两千多年前到今天,孔子的思想经久不衰,一直指导人们前行.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孔子思想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一是推己及人的"仁"的观念,而是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三是中正和平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20.
信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人不懂得什么是信任,没有一个社会不强调和褒奖信任.经济学家强调产权、激励机制和市场竞争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法学家强调立法和相应的惩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契约化才有信任的保证;伦理学家则在呼吁道德重建.在孔子的《论语》中,"信"字出现了88次,频次虽低于"仁"(109次)和"礼"(74次),却高于描述品德的多数词汇,如善、义、敬、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