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用5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国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政策与背景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初步确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用5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国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日前由中国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的中国循环经济高层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李振京博士透露,这是在…  相似文献   

3.
《煤炭经济研究》2005,(5):92-92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向24日开幕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提交的一份致辞报告透露。到2010年,我国力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4.
杨信礼 《中国石化》2005,(11):12-17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明确规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5.
政策法规     
我国出台首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是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从四个方面、采取八项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电改9号文发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把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提上日程,《意见》明确,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相似文献   

8.
资讯荟萃     
宏观视角国家发改委采取十项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采取十项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上来;二是搞好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三是调整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四是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专项法规和标准;五是完善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六是依靠科技。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七…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就是要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将循环经济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中。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关于加强汽车循环经济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汽车社会环保、可持续发展特干政策研究》软课题在北京市发改委立项。由于汽车循环经济山多个政府部门管理,现将相关的政府部门的职能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记者郑璐)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首次提出到2015年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并要求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业内人士认为,《规划》的出台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迎来了机遇,采用循环型生产方式的化工企业将获益,一批示范项目将利用先发优势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社会》2013,(23):12-17
2013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关于加强汽车循环经济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汽车社会环保、可持续发展若干政策研究》软课题在北京市发改委立项。7月30日上午10:00到下午16:30在北京时代大厦六楼多功能厅召开了软课题立项的开题会议暨第一阶段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浅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即第一,从经济体制上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第二,在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方面,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与节约结合、国内为主与国外引进统一的具体资源战略;第三,在对矿产资源的认识上,要树立人-社会-自然系统观,通过社会宣传和科学教育的途径提高全民的矿产资源意识。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污染减量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4个维度,构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循环经济与碳减排均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基本相反的空间集聚区;(2)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碳减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邻近区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5.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既是一个指导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也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政策,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产业政策颁布后,有关综合部门和经济杠杆部门已在着手考虑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经过半年多的认真研究,我部对贯彻《产业政策》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思路。我们设想,到2010年要把我国的汽车工业基本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这一目标,分为三个阶段:1994-1996年为打基础阶段。在重点抓好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努力完成国家已批的轿车、轻型车项目并实现达产,…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各地在发展石油石化循环产业园方面作了大量尝试,建设了一批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标杆,但创新能力不足是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比较普遍的问题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与社会》2013,(11):18-19
为了实现汽车后市场的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循环经济(二手车、报废车)流通合作平台,扶持起现代化的汽车循环经济关键企业,相关企业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与政策方面的支持,汽车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在业内人士的呼吁下,组织了由汽车厂商、政府有关专家、大专院校专家组成的“三结合”研究小组进行加强汽车循环经济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汽车社会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若干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社会》2013,(32):28-28
《关于加强汽车循环经济现代化建设,促进汽车社会环保、可持续发展若干政策研究》会议纪要以及第一阶段研究报告《汽车循环经济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的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现将国家环境保护部汪涛专家的意见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社会》2013,(32):29-29
《关于加强汽车循环经济现代化建设,促进汽车社会环保、可持续发展若干政策研究》会议纪要以及第一阶段研究报告《汽车循环经济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的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现将北京市环保局田野专家的意见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国家发改委官员近日在第八届北京科博会上表示,我国将力争到2010年完成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的一系列环境建设,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