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埭一枝花” 陈埭镇濒临泉州湾,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侨乡名镇,7万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0.5亩。改革开放以前,陈埭人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为陈埭镇夺得了“晋江粮仓”的美誉。然而,“以粮为纲”单打一的政策,并没有给勤劳的陈埭农民带来富裕。1978年陈埭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2元,平均一天收入还不到0.15元。“高产穷乡”带给农民的是可怕的贫困。  相似文献   

2.
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围绕“三个确保”,本着“减轻、规范、稳定”原则,切实做好“三补一免”工作,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人均负担在由改革前的人均125元减至2004年人均30元基础上,2005年起全面停征农业税及附加,全年停征农业税及附加使全市农民减少税收负担9932.19万元,人均减少32.71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3597.48万元,人均补贴11.67元,同比增长26.8%,比省上核定的直补总额超出53.48万元;良种补贴181.6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26.23万元。“三补一免”合计13937.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增收46.45元。——乡镇…  相似文献   

3.
拥有百万人口的典型农业大县庐江县,2004年,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农民增收当作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农业经济成为去年该县最大经济亮点,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喜人局面。去年全县农业总值(90年不变价)15.5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2571元,增长13.6%,是1997年以来首次两位数增长,创历史新高。总结该县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八项: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名列世界前茅的我国,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其平均收入基本上没有多少增加。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农民人均增幅为9%,2000年为2.1%。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症结何在?其深层原因,就是就业不充分,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口没有实现非农产业就业。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富余人口非农产业就业,本文试图作一些分析探讨。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解放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也就…  相似文献   

5.
徐朝晖 杜兴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农村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仅是广大农民生产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件关系农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走向市场,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学会“游泳”。  相似文献   

6.
一、农民增收的难点 察右前旗总人口23.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6万人。“十五”末,全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1976元增加到3101元,纯增1125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9.4%,虽然“十五”期间我旗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与周边旗县及农业大省相比,增幅明显趋缓,农民增收呈现出爬坡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一、十年回顾1984年,黑河市农村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现在整整经历了一个时代.十年来,黑河市的农村经济体制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取向,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着眼点,极大地激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粮食总产由改革前1983年的6.6亿公斤(改革前历史最好水平)一跃登上了10亿公斤的台阶,农村人均产粮由1034公斤增至1546公斤.两项同步增长50o.199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2亿元(1990…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后,“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已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要处理好农民问题,只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农村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农村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农民的利益,而农村的城市化就代表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农村城市化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农村人口的净增长值很大,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慢。如果不对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那么若干年以后农业劳动力仍然和现在一样多,农村城市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困境与出路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难题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喻国华 《特区经济》2006,(1):131-132
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农业人口非农化,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关键是鼓励创业、推动就业,同时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全国城镇人均消费6201元,农村消费1893元,农村人均仅为城市人均的30.5%,8.7亿农民的消费总和只及3.8亿城市人口的2/3多。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极低,许多在城市属淘汰的商品,还有亿万农民买不起。这种情况的出现,从宏观上,根源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从微观上,则根源于农民的负担过重,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雪上加霜。本拟从后论证目前中国农民的两大负担,以及如何加大力度,实实在在地做到给农民“减负”,给乡镇机构”简政”从而融洽农村的党群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沂源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46.6万,人均九分地,三亩山。近年来,我县立足效益农业发展形成的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上,大力实施“两个转变”,即结构调整由重视量的扩张向既重视量的扩张,更重视质的提高转变;工作着重点由以抓结构调整为主向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经营同时并举,以更大的精力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财政增长。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4元,比1997年增长34.…  相似文献   

12.
滕堂伟 《发展》2003,(7):54-56
“九五”时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2.89%,比“八五”时期的8.92%下降了6.03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较快增长阶段转入到缓慢增长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低迷,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农业放在首位”从1994年以来一直成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安排经济工作时的基本要求,2003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种种迹象表明,“三农”问题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整体施政方略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而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直接…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个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是不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四化”建设就很难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低水平、不平衡的基本特征,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经济改革和全国一样,首先从农村突破,取得了丰  相似文献   

14.
有关方面经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调查分析后认为,由于我国农民的购买能力正在逐年提高,部分农民购置汽车的欲望愈来愈强烈,我国载货汽车市场的重心将向农村转移。 目前,我国有12亿多人口,10亿以上是农民。199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1元,在东部沿海省份则已达到3000—4000元,部分乡镇人均收入已超过万元,农村已出现了“小康镇”、“小康县”,农民已具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协调和服务 应把农村供销社还权于民,使之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改革后,以供销社为依托,把现存的农村合作组织与其融为一体,赋予新的职能,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合作经济实体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16.
徐明虎  樊强 《今日重庆》2008,(11):60-71
30年来,重庆深入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催粮催款”等传统农村工作方式已成为历史,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也正在淘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正>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信念,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实现这一理想时,却变成了“一大二公三纯”,变成了“归大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人民生活长久得不到改善,人们甚而怀疑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富裕的理想。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普遍推行,从宏观和微观上触动了中国20多年来建造起来的农村社会体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发育,农村诸多新型经济组织破土而出,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良好竞争局面。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巩固发展原有的集体组织,成为农村改革即家庭承包制之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历史的回顾重建农村社会经济组织不能脱离历史发展轨迹。土地改革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从封建统治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际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两会”,“三农”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巢湖市作为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全国人大代表、巢湖市委书记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巢湖实际。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视和加强民生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3317元。增长13.6%。  相似文献   

19.
兴国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全县73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60万。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直接影响到全县“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而农村人口非农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更是这一问题的“瓶颈”。因此,农民分流就成了目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跳出“农门”,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农民分流,不但要使农村富余劳力分流,更要使农村人口分流。目前,兴国县人均耕地约1亩,在60余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力40余万人,而农业生产实际只需21余万人,全县农村富有劳力约18万。可以说,每一个3-5人的小家庭中就有一名剩余劳力。因此,分流农村人口,减少农民…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