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存的土地制度建立已逾半个世纪。其间经历了土地改革、公有化及70年代末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应该说,我们历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带来的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也感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促动农村经济腾飞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结论: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更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目前我国的土地农业法制建设尚未完善,与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反差强烈,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土地权利制度做为其重要内容,体系尚存在诸多缺陷。在物…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从分析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的情形入手,依据各主体对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不同诉求,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主体圈定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在此基础上,依次设计了五大利益主体应有的权利,由此全面构建了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体权利格局。  相似文献   

3.
"三权分置"思想发端于承包地,而后针对宅基地阐发,体现出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全局改革中的理论兼容和制度弹性。当前,"三权分置"研究呈现块状化特点,有必要开启全景视角,审视和应对推行"三权分置"可能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为此,可在自物权和他物权二分的基础上,将农村集体土地权利体系再解构为所有权、使用权(用益权)、担保权三个层次,结合对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类主要农村集体土地特殊性的分析,提炼能够反映、重构和化简农村集体土地生产关系复杂性的立法思路。具体而言,所有权是原权利,农村集体土地的次级权利和各项权能均由其衍生。作为次级权利,使用权的实现包括初次分配和复次流转两种形态。担保权是次级权利的延伸,其存在基础是使用权的可流转性。立法远景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代理人"均应逐渐过渡为一元化,国家应克制对所有权的僭越以及垄断同类土地市场的冲动,方能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名实相副。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表明,复次流转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去身份化和对价化;通过物权化方式保护复次流转取得的权利是可行路径,使用权流转的行政管制逐步退出是大势所趋。若以强化农村集体土地的担保属性为立法意...  相似文献   

4.
祁广森 《农业经济》1996,(12):26-27
论农民与集体土地法权关系问题祁广森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总是与土地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当前,深入研究农民与集体土地的法权关系问题,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农业生产经营方...  相似文献   

5.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农村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某种程度上讲,一国公民是该国家政治、经济等各种制度的创造者或主要参与者,法律制度也不例外.本文浅析中国农民权利的缺失(农民实体权利的缺失、诉讼权利的缺失)及其在律师帮助下的回复.  相似文献   

7.
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现行的三级所有制造成农村土地权属混乱,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主体虚位。本文从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发展同时兼顾保障农民集体所有权权益的视角出发,分别对三级农民集体是否适宜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展开论证,认为村级农民集体是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合理选择,村民小组虽不宜作为产权主体但仍需保留并作相应改进。本文的研究为合理选择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提供了有益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这是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这个目标有两条途径:一是缩小征地范围。《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到哪里,必须先把哪里的集体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然后才能出让给各类建设项目使  相似文献   

9.
喻晶  陈晋 《农业经济》2013,(1):84-86
当前我国的土地改革已陷入瓶颈,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被虚化,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中,农民对土地所有权认识模糊,大多数集体土地所有权没有登记,行政权力严重侵蚀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变革现行土地政策,恢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权能,真正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有两种实现路径:第一,收取土地承包经营费,第二,建立新型统一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浅议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实中土地关系存在着的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家之友》2004,(11):1-1
长期以来,我国受农村“三农”问题的困扰。“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这两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建国后,户籍制度的推行把城市和乡村截然分开,国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使农村在历史上曾经向城市输血达6000多亿元。当时我国农村的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大大低于城市,使我国总需求不足,并最终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虽  相似文献   

12.
劳动生活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劳动生活方式演进经历了起步、改革成长、稳步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为主、职业分化加速、劳动组织形式向产业化发展以及劳动观念现代性意识增强的特征,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加强国家政策引导、尊重农民的主体创造性、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农业科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顾总结其演进历程,对新时代激发农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松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更好地分享土地级差效益,拥有长久的财产权,松江区着力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加强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镇、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向资本的转化步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当前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实践案例出发,在理论层面、制度体系、操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对深入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聚心合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内涵阐释、水平测度与特征分析对进程推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3—2021年30个省份数据,在明确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集“多维富裕—共同协调—提质增效—生态宜居—和谐和睦—民生福祉”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障碍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马尔可夫模型对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态势,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提升速度呈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追赶之势,各维度水平均得到提高。(2)样本期内总体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关键。其中,和谐和睦维度区域差异值相对较大,且与多维富裕维度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进一步分析,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质量是现阶段主要障碍因素。(3)我国总体和四大区域内省域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扩大,东中西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特征。省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向上转...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本质、内容及其实现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为现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其运行提供法学理论的合理解释,为相关立法构建提供理论前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调研法.研究结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土地归一定范围内的成员集体所有,成员因其身份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永远不得请求分割、转让和继承;成员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土地所有权不享有任何理论或规范意义上的份额或份额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处分、使用和收益4项权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经"质的分割"后,在集体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所形成的配置状态及利益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实现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的法律制度化。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规范—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中国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制度是残缺不全的,未能正确反映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致性。集体土地他项权利不仅具有对世性的物权效力,而且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在世界许多国家或者地区法中,不动产他项权利都被普遍地纳入了征收补偿的权利范畴。研究结论:有必要在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修改中,从登记条件要求、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三方面,建立健全集体土地他项权利征收补偿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地征收是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共利益与私权利益实现再分配的过程.重新构建征收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征收补偿程序、引入司法最终裁决机制将是克服农地征收过程中征收利益分配不合理、补偿标准低、农民在补偿定价机制中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三省227份农民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农民对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价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干群关系不佳、村干部不能有效完成其基本职能、村干部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农民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实现等方面。通过三个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发现,共同且显著影响乡村干群关系、农民权利实现的因素有:村干部基本职能实现状况和农民自身权利认知程度。因此,在普遍推行乡村自治的后选举时代,如何提高村干部基本职能实现状况和农民自身权利认知程度应重新成为乡村民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农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历史回顾 我国农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新解放的农村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