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住房保障的路径选择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相对于城市人的工资来说比较低、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公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因此,农民工在居住状况上呈现出边缘性的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六种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存在问题分析,试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住房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人力资本积累与居住环境互动关联,异质群体的融合居住通过社会互动产生诱发性人力资本投资.破解农民工住房难题应在住房保障政策下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与住房价值的交换.城市公共政策应着力于以融合居住与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创造力,构建城市产业政策、住房政策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5个城市1 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其定居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五城市1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迁移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迁移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迁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工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环境比较恶劣,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现有住房保障制度是造成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一个原因。根据发达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实践给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从界定保障对象、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住房金融政策和农民工住房保障配套法规、健全保障退出机制等几方面着手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形成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有不少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研究都对住房成本进行了测算,但是测算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测算方法上的高估与低估并存,更在于在测算思路上的多种认识分歧。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分歧,构建一个更为简明的测算框架,基于“居有定所”理念,用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居民的现实住房差距来衡量其市民化的一次性住房成本;并利用CGSS 2015、CHFS 2015和CLDS 2016调查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目前,实现农民工住房市民化的一次性成本约为2.8万元/人,年住房成本约为1 633元/人,人均和家庭住房成本工资比分别介于0.71~1.26和1.14~2.02之间;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的地区农民工市民化住房成本及成本工资比越高,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因此,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通过差异化住房政策有效促进各地农民工的住房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如何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成为社会面临的难题。由于价格、产权等房屋本身的属性特征,现有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住房供给模式对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具有局限性。共有产权房是对现有住房模式的创新,目前已在全国六个城市试点推广。共有产权房以低价、部分产权归个人所有的独特优势,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根据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特殊性和保障的基本原则,从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角度,对农民工适用廉租房制度、公共租赁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经济租赁房制度(农民工公寓)、限价房制度等保障形式进行适用性研究,以确保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能够顺利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现象是当代中国城市(镇)特有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其说来自于购买力不足,不如说与中国城市(镇)的劣质土地财政有关.农民工的大规模存在既不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也不符合中国城市(镇)政府的自身利益.中国城市(镇)的土地财政转型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上海是中国城市(镇)劣质土地财政的典型,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困难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居住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后,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下来并融入城市社会,最终完成向市民转化的关键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现行住房制度的束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居住场所还面临许多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体,是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群体,但住房保障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市民化进程的瓶颈.公共租赁住房是唯一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的住房保障形式,由于中央层面政策设计缺乏操作性,地方政府采取“经济上吸纳,制度上排斥”手段,新生代农民工实际获得公租房数量相当有限,难以从住房困境中解脱出来.建议借鉴治理理论,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最终实现政府、用人单位、新生代农民工以及社会组织四主体合力解决住房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地级市数据合并,探索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基准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估计结果均表明:在打工所在城市有住房的农民工,其就业稳定性更高。其次,通过对可能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观察发现:住房产权通过房奴效应和锁定效应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房价上涨会提升有房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最后,根据住房类型、就业身份和代际差异进行的异质性探讨发现:自有住房产权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最高,租住政府公租房和单位住房者的就业稳定性高于租住私人住房者,而居住临时住所者的就业稳定性最低;住房产权对雇主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于雇员型农民工,对中老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于新生代农民工。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留城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7省市的实地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特征,住房类型、有无农地、社会保险状况等经济因素,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等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农民工工作地、在城市居住时间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器,而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民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尽管住房条件较差,但农民工的主观感受好于预期,婚姻状况、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和住房自身特征中多个因素对农民工住房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武汉市农民工居住现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显示:住房面积小,房租太高以及环境治安差是武汉市农民工对住房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因素,而就业形势难与住房问题一起成为农民工提前返乡的反推力。如何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提升欠发达地区市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断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完善覆盖新生代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土地权利保障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到2030年,中国需要将4~5亿农民工市民化.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依赖农民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内在地提升市民化能力;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中国应该走内生主导外生推动的市民化道路.基于各省差异化进城农民工比率的实证结果显示,城市政府承担的教育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住房保障支出5项市民化成本占本省一般预算支出比率平均为2.7%,城市政府具有市民化的财政能力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的住房制度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住房市场的不断演变,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例如公积金制度公平性的缺失和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当今政策的不断改革,户籍制度的推进放宽了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将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是当今政策改革的方向,而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无法满足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资金不足问题严重。世界各国包括各发展中国家在内,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且取得了很好的保障效果,值得我国借鉴。本文主要以新加坡、德国、韩国这三个国家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为重点,其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与我国有很大的相似性,为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大发展、城市化大推进,我国由于户籍制度、城市国有土地制度和城市外部环境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原因,出现了一些群众居住面积狭小,环境差,设施简陋,政府对居住管理不力,住房保障制度缺乏等无房住或住房难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现“居者有其屋”,尊重、保护和实现公平的住房保障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法定义务。本文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出发,简要阐述了农民工适用廉租房的必要性,揭示了农民工适用廉租房制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期望对农民工适用廉租房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