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引黄水库水低温低浊、高藻、微污染的水质特点,通过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研究开发了以超滤膜为核心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积累了超滤膜净水厂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的大量实践经验。在东营建立了国内首座10万m3/d规模的饮用水膜处理示范水厂,出水水质满足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为今后超滤技术在城镇净水厂建设以及老水厂改造中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高藻引黄水库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溴离子的高藻引黄水库水为处理对象,采用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进行连续运行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pH为7.8~8.1,出水色度、浊度、CODMn、UV254、TOC、藻类总数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100%、97%、53.8%、83.7%、68.6%、99.6%和100%;出水检出BrO3-,但含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引黄水库因黄河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爆发后所采取的控藻措施,详细介绍了生物控藻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效果,为黄河下游浅水位平原水库藻类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珠江下游普遍存在的水源季节性氨氮和有机物污染问题,采用原水生物预处理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技术路线,开发了三种主要的集成工艺技术,包括高速生物过滤强化常规工艺、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纯氧曝气及活性无烟煤联合强化常规工艺、以平板陶瓷膜为主的集成工艺等,建立了中试基地和示范工程,有效处理氨氮浓度为3~5 mg/L的原水,出水水质达到GB 5749-2006标准,经济有效,稳定可靠,为常规工艺升级改造提供了多样化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河下游地区引黄水库普遍面临的高有机物、高藻和高臭味的问题,研发了基于黄河来水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的优化取水技术,以湿地构建为核心的水库库前净化技术及以遮光和原位曝气为核心的水库水质保障技术;结合鹊山水库水质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技术集成,形成引黄水库多级水质强化净化系统,使系统出水臭味强度较前年同期明显下降.研发了移动式管道药剂投加车,直接利用水源输水管道对改善水源水质,实现突发水源污染的应急处理,最终从“源头”上保障黄河下游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深圳微污染水源水的特点及各自来水厂普遍存在的水质问题,利用各种水质评价指标,首次系统地进行了包括强化混凝、强化过滤、化学预氧化和优化消毒为主要内容的强化常规工艺现场试验研究。强化混凝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大无机混凝剂投加量,有机物的去除率可升至20%~40%,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聚合氯化铝是最理想的适合于强化混凝的无机混凝剂。将原水的pH调至酸性(pH约65),有助于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有机物的去除率可比常规混凝提高10%以上。有机高分子助凝剂必须严格计量,如果目的是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则投加量一般应控制在01mg/L…  相似文献   

7.
改性凹凸棒土对常规净水工艺的强化效应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亚东 《治淮》2010,(2):30-31
本文将高温改性后的凹凸棒土用于对常规净水工艺的强化处理,研究了改性凹凸棒土投加顺序、投加量及配比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加改性凹凸棒土能够改善絮凝性能,显著提高有机物、氨氮的去除效果。在最佳条件下,改性凹凸棒土与聚合氯化铝复合后的强化混凝,对浊度、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02%、47.63%、32.46%和31.0%。  相似文献   

8.
济南鹊华水厂以引黄调蓄水库为水源,原水存在低浊高藻高臭味等问题.针对水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养泥困难、出水浊度高等问题,进行了机械混合区、机械絮凝区改进及污泥比选,并人工投入黄河泥进行培养,总结了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运行调试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选用聚合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混凝剂;选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作为助凝剂,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强化混凝技术中多种混凝剂单用及其和助凝剂联用对南淝河污染水的除浊和去污效果,并用于南淝河现场构建的混凝沉淀系统。结果表明,4种混凝剂单用时,PAFC对浊度、TP去除效果最优,对CODM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不影响原水的p H值,而PFC和PFS单用时可明显降低原水p H值,4种混凝剂单用时对TN均没有明显去除效果;PAFC与CPAM联用时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最佳,明显优于PAFC与APAM和NPAM联用和PAFC单用的效果;混凝剂与CPAM联用提高了其除浊和去除TP的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善其去除CODMn的效果,对原水p H和TN的影响与单用时相同。选取"PAFC+CPAM"作为南淝河示范工程的混凝剂和助凝剂,现场混凝沉淀出水水质稳定,浊度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0%,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52%,而对TN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约为22.4%。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河下游地区引黄水库水源高有机物、高臭味、高溴离子的水质问题,选择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作为解决臭味和有机微污染问题的主要对策,对臭氧接触池与生物活性炭池的优化设计和运行、高溴离子原水在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产生机理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试验,形成了臭氧—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砂滤集成技术。该技术以微膨胀上向流生物活性炭池代替传统的下向流活性炭池,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5%~10%,同时减少了水头损失,可减少一级水力提升,降低反冲洗频率;砂滤置于活性炭池之后,有效控制了微生物泄漏问题;提出了以CFD模拟及臭氧利用效率为设计依据的臭氧接触池设计技术;确定了氨氮和投加过氧化氢控制溴酸盐的重要技术参数。研究形成的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20万m3/d的鹊华水厂深度处理示范工程,出水水质全面达标,臭味问题得到解决,为类似水源地区新建水厂及老水厂升级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微污染水库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中试,研究了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GAC(或O3-BAC)深度处理以及预加氯一常规处理-GAC(或O3-BAC)深度处理对微污染水库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可生物降解性较好的原水,采用生物预处理可以明显地改善后续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的出水水质。对于氨氯、CODMn和UV254较高的水库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应包括生物预处理或O3-BAC工艺。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GAC工艺的总处理效果好于预加氯-常规处理-O3-BAC工艺。此外,GAC能吸附氯仿、致突变物。当GAC再生周期过长时,出水的氯仿浓度高于进水,且Ames试验呈阳性。GAC的去臭有效期在1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2.
1二氧化氯的选择临沂市自来水公司东北园水厂是临沂市驻地兰山区内唯一的一座城市净水厂,设计规模为15万t/d,于1999年9月在原有简易水厂基础上改扩建后投入使用,净水工艺为常规工艺(反应—沉淀—过滤—消毒)。水源引自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混凝工艺确定的最佳处理条件下,考察了单独高锰酸钾(KMnO4)和次氯酸钠(NaClO)预氧化、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以及KMnO4和PAC联用对混凝处理东太湖原水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聚氯化铝和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mg/L和30mg/L,聚氯化铝的混凝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铝;投加KMnO4对浊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不利于原水氨氮的去除;投加PAC有显著的强化混凝作用,各指标去除率均有所提高;KMnO4和PAC联用能进一步提高水中UV254的去除率;预氧化大大提高了混凝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投加1mg/L NaClO对氨氮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淝河河口水体夏秋季节藻类的质量浓度高,冬季NH_4~+-N质量浓度异常高的特点,研究强化混凝技术对藻类和NH_4~+-N的去除效果,并应用于南淝河现场构建的混凝沉淀系统。结果表明:混凝剂单独使用时,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nium chloride,PAC)的除藻效果最好,去除率为76%。选用除藻效果较好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ationic polyacrylamide,CPAM)作为助凝剂,藻类的去除率显著增加,均达99%,但对NH_4~+-N的去除效果不佳;聚合氯化铝铁(poly aluminium ferrous chloride,PAFC)与CPAM的组合对NH_4~+-N的去除率最高,为7.54%。通过投加黏土矿物,增加NH_4~+-N的去除率。NaCl与MgCl_2联合改性的凹凸棒与CPAM联用时,对NH_4~+-N的去除率最高达85.65%。选用"PAFC+CPAM"作为南淝河旁路强化混凝系统的投药配方,现场应用时,夏秋季对藻类的去除率平均为88.64%;冬季对NH_4~+-N的去除率平均为24.49%。  相似文献   

15.
大黑汀水库主廊道于1988年发现在排水孔及排水沟内有大量的沉积物,分别为乳白色絮状物、黑色及红褐色物质。经对13组排水孔、3组钻孔进行水质全分析,得出结论:在分析的16个坝段中,环境水对F1坝段、14坝段、10坝段、20坝段、28坝段护坦廊道存在中等程度的溶出性侵蚀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主要考察了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对集成工艺中膜污染状况和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凝过程中投加高锰酸钾进行预氧化,与单独的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相比,膜污染速率下降,降低了不可逆膜污染;出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UV254、CODMn、DOC、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约3%、10%、5%、16%。另外,出水浊度<0.1 NTU,出水颗粒数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哈达山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哈达山水库枯水年的实测数据,基于Delft-3D软件,建立适合哈达山水库的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并得到CODCr浓度在库区的分布。结果表明:水流自上游向下游移动比较平稳,流速约为0.15 m/s;沿着水流方向,CODCr浓度呈现出一个连续的降低过程;CODCr随季节变化较大,5—7月浓度最高,1—4月、10—12月浓度较高,8—9月浓度最低,全年峰值出现在6月,小于20 mg/L,符合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8.
常规水处理工艺应用粉末活性炭技术的最佳投点选择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探讨了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选择粉末活性炭投加点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絮凝池中,当絮体尺度发展到与粉末活性炭颗粒尺度相近时的位置应作为最佳投加点。在该点投加粉末活性炭既可避免竞争吸附,又可使絮体对粉末活性炭颗粒包裹作用最小,可以充分发挥粉末活性炭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南一水库高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方案研究与监控预警技术,重点探讨了GPS监测系统与全站仪监测系统融合与应用方案和GPS在混凝土坝变形监测中应用的运行模式,阐述了南一水库混凝土坝安全监测信息采集、管理与在线分析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系统投入运行2年多以来,性能稳定,监测成果分析为南一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管理及洪水资源利用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石家庄市口头水库以“口头水库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专题.在研究水使用权分配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建立高效用水自励机制.实现“从过度依赖工程节水转变为制度激励与工程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