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时进 《治淮》1997,(11):36-38
为充分发挥大型水库群的联合防洪效益,减轻淮河中下游河道的洪水压力,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正阳关以上九大水库进行联合优化调度,并为防洪决策人员提供科学的调度依据。 一、流域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正阳关以上集水面积88630平方公里,九大水库均位于正阳关以上,它们是: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宿鸭湖水库、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佛子岭水库,见附图。其中前五大水库位于河南省境内,后四大水库位于安徽省境内。九大水库总集水面积11732平方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传统的C/S模式洪水预报系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新的基于Silverlight的B/S模式洪水预报系统开发框架。针对系统开发目标,提出了水库洪水预报系统的总体结构,阐述了系统开发环境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在详细分析系统安全性、跨域访问策略、洪水预报模块设计、数据操作类及图形交互操作等核心功能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其中洪水预报模块采用标准的动态链接库提供调用接口,基于Silverlight技术,利用Visual 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实现了系统4个模块的各项功能,成功开发了一套技术先进、界面友好、响应灵敏、运行稳定并具有良好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的水库洪水预报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比目前已有的B/S系统具有更好的用户友好性和交互性,在水利行业中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沙颍河水利工程调度对改善淮河水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及水质概况,分析了水闸防污调度对改善水质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作用、改善水质的建议:防止河道断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合理调度,充分利用汛期洪水,清污分流。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库群联合调度和人工扰动的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6,37(12):1439-1446
为减少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段的淤积,通过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充分利用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水库汛前蓄水,在小浪底库区人工塑造异重流,加大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同时辅以人工的泥沙扰动措施,调整了库尾段不利的淤积形态。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减轻下游淤积并扩大下游河道的主槽过洪能力。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小浪底库区淤积三角洲冲刷泥沙1.329亿m3,设计淤积平衡纵剖面以上淤积的3850万m3泥沙全部冲刷消除,小浪底库尾淤积形态得到合理调整;下游卡口河段扰起泥沙164.13万m3,扰沙河段的平滩流量增加了510~640m3/s;下游河道利津以上各河段均发生冲刷,小浪底~利津河段共冲刷0.665亿t。说明通过调水调沙塑造适当的水沙过程,可以遏制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梯级水库联合调度规律是指导梯级水库优化运行的重要手段,目前尚无完整的梯级水库群调度规律的理论体系.为此,提出一种可获取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律的改进调度函数方法,并应用逐步回归法对调度函数进行拟合及相关因子的选择.以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群为例,开展其联合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较原设计方案,多年平均发电量比设计值增加了14.43亿kW.h,涨幅达5%,保证出力提高到2431.9 MW,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库调度图常规制作方法的不足,按照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的要求,运用基于确定性优化调度模型的水库调度图改进和优化制作方法,结合水库调度函数进行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以杂谷脑流域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为例,绘制了杂谷脑梯级电站中狮子坪电站的水库调度图,制定了薛城和古城电站水库运行策略,形成了杂谷脑流域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的决策方案。结果表明:用改进与优化制作方法绘制的水库调度图,满足了降低出力的要求,协调了不同的调度区域,提高了水库调度图的保证率、实用性和经济性;采用改进与优化调度图结合水库调度函数的调度方式,能形成有效的梯级电站联合调度决策方案,提高了梯级电站的联合调度发电量。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7,(6):41-46
为了满足各行业对水资源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使水资源调度更加科学、有效,开展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ACS)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根据水库实际供需水关系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在考虑经济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同时,加入水质因子来体现环境目标;引入边界变异策略和自适应步长调整策略,提出ACS,并将其应用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模型的求解中。以乌鲁木齐乌拉泊水库为例,验证了该联合调度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规模大,水力联系密切,运用环境复杂,两个枢纽的统一联合调度运用是实现梯级枢纽科学调度的保障.依据梯级枢纽的任务、运用特点及上游洪水特性,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实施联合调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梯级枢纽联合调度的管理体制和调度内容.  相似文献   

9.
由适中镇境内8座中小型水库组成的水库群,经过联合调度,发挥了应有效益,该文简述在联合调度中所采取的措施及效益情况,可供乡镇水利管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效果与潜力分析,对进一步提高水库群防洪效益具有参考价值。以淮河王家坝以上防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9场历史实测大洪水为样本,采用控制断面的洪防洪效果指数、综合防洪效果指数、极限潜力、优化潜力和综合潜力指数等作为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的效果和潜力评价指标,王家坝以上水库群在现行的防洪调度水平下,对下游班台、息县和王家坝防洪控制断面防洪效果显著,各水库仍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洪潜力,进一步研究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 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淮河流域35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Drecipitafion in- dex , SP1)分析了淮河流域近50年(1961 } 2010年)的年度干旱指数,并利用干旱发生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三项干旱指标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干旱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淮河流域以轻旱、中旱为主,重旱、特旱相对较少,有干旱发生面积有逐年递减而发生强度呈增强趋势。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审核 ,在此基础上 ,采用统一的监测时间、频率、项目和方法 ,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监督 ,并编制监测报告。针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 ,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实施,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逐步形成,目前的水库调度管理模式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利于水库群综合效益的发挥。从控制性水库群调度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进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的必要性,并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技术研究、监测预报、监督管理5个方面,就如何保障联合调度顺利实施进行了初步对策分析,以充分发挥流域控制性水库群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淮河蓄滞洪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首先确定资本和制度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然后引入淮河蓄滞洪区运用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并通过构建IED模型综合分析了淮河蓄滞洪区运用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蓄滞洪区运用不仅会对蓄滞洪区造成直接损失,还会造成区内居民无法得到补偿的间接损失。研究表明:正是这些间接损失导致当地生产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种SPEI序列的淮河流域干湿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Samani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得到了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研究了1960—2016年淮河流域干湿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两种SPEI序列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SPEI序列均显示流域呈变湿趋势,温度距平值与SPEI负相关,与潜在蒸散发距平值正相关;空间上,流域西北和东部地区呈显著变湿趋势,中部地区为不显著变干趋势; SPEI去趋势后,流域的干湿变化斜率减小,去趋势过程不改变SPEI的趋势变化分布,只影响流域的干湿变化幅度;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可影响流域干湿变化趋势和干湿等级,淮河流域干湿变化影响因素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要素变化的影响,以淮河流域蚌埠以上区域为例,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SIRO和HadCM3,分别预测了同一情景下,淮河流域3个未来时段的降雨和温度变化。通过Delta变换对未来3个阶段的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运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出了蒸发函数模型。将预测出的气温作为蒸发函数模型的输入因子,模拟了淮河流域未来的蒸发过程。结果表明, 该区域未来时段的降雨、气温和蒸发量均比历史观测值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7.
汪炳  黄涛珍 《水资源保护》2015,31(2):99-102
从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角度出发,分析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建立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典型问题,提出应成立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专门管理机构,广开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完善法规制度和监督机制等相关对策。对完善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资金的利用水平、统筹和协调区域生态补偿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提出黄河入海流路运用的约束条件和方案集,依据顶层设计的理念,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清水沟、刁口河联合运用的模式,提出流路选择、行河方式、流路运用方案、流路运用工程措施的约束条件或边界条件,设置刁口河作为分洪通道或生态调水通道、刁口河与清水沟同时行河三个方案,提出应分析各方案的工程措施,并分析其对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影响,研究流路的管理模式及调度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 1998年为现状年 ,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规定的 82个监督监测断面的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与 1994年水质状况进行了对比 ,反映了水质变化情况。将各站水质评价类别的水质浓度与规划目标进行及现状排污量与总量控制规划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反映河流水质和污染源治理相对应于《规划》目标的差距以及治理任务 ,讨论了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淮河流域主要干支流26个水文站点1956-2008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针对不同时间尺度,采用Mann-Kendall、Sequential Mann-Kendall和Distribution-free CUSUM等多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年际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空间差异,除上游区表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外,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淮河水系中游以北地区与沂沭泗水系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淮河水系径流量在春季(尤其4-5月份)表现出最大范围的下降趋势,在夏季(尤其7-8月份)呈现出以上升趋势为主的变化趋势,径流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化将进一步加大,可能加剧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旱涝灾害;沂沭泗水系径流量在夏季表现出最大范围的下降趋势,7月份径流量的趋势值中值最小,达到了95%的显著水平;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年径流突变年份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总体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